荆紫关镇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丹江贯境,道扼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作“豫之屏障”。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荆紫关镇隶属河南省淅川县,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座落在丹江东岸,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每年有大量的桐油、生漆、食盐、布匹等从荆紫关进出,每日里车来船往不断,逐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真所谓“商贾辐辏”,熙熙攘攘,繁华异常。这里曾出现过“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是丹江通往龙驹寨,乃至西安的最大水陆码头之一。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商行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联络客商,各帮会都竞请本省的能工巧匠,在荆紫关修宫建馆,使这座古镇的建筑异彩纷呈,各有特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大集成、百科全书。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关门、古街道、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古码头、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古街背后的丹江依然日夜不停地流淌着,仿佛与明清时期一样,只是全然没了明清时期的水量,但细细倾听,依然能隐隐听到水声。清代飘逸如练的丹江水,使大诗人徐光第诗兴大发,写下了《荆紫关夜船写怀》:“朝发荆紫关,暮抵淅川城。记里百二十,称快不绝声。舟子笑而言,公毋喜且惊。冬寒洲渚涸,一线余深情。山泉此总汇,势急如建瓴。”
五里长街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古雅清幽,是中华文明的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静静地走在古街上,仿佛走在深深的历史岁月里。走进了古镇的历史,心被能工巧匠精湛的工艺所深深震撼,感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建筑工艺和商业文化,感慨我国建筑文化对世界建筑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白浪街长不过百米,居民不过百户,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湘河镇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白浪镇相连,因境内有白浪河而名。白浪河,宽不过三米,从白浪街西端陕西境内,流到街中河南境地,又转身向南流向湖北境界,河水缓流如溪,清澈见底。一脚踏三省碑位于白浪街中心,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名字,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用脚踩下三省石,体验一番一脚踏三省的豪迈之感。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五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其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圆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走在街上,不出十步之遥,你能听到迥然不同的三种方言土语,看到三种婚丧习俗。小街颇杂,却杂而不乱,各自有着各省的电视、电话和广播。同一天早上,站在街中,你能同时听到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隔了一条街或是一堵墙﹑一条小溪,打个电话就成为出省长途,为此这里农户家中基本上都安了三部电话。一条白浪街,弹丸之地,住着三省百姓,融着三种风土人情,也是三省文化的分界点和交汇处,向南是丹江的楚文化,向西是陕西的秦晋文化,向北是洛阳的黄河文化。几个世纪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婚丧嫁娶,各操乡俗。 白浪街是一本书,是一部融汇豫、鄂、陕三省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20世纪,随着气候的变暖,丹江的水量越来越小,再加上铁路、公路的发展,丹江航运萧条,古镇便冷落寂静下来,没了山陕商贾沸扬的人流,没了昔日的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留下了人迹罕至清冷的古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千年古镇荆紫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保护、利用好它。
(见习编辑/赵晋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