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通过对案例的解读,试图探索其在所继承的建筑文化中所强调的典型传统民居元素,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指导当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实践。以期在城市化进程中能继承和创新地域建筑。
关键词:地域主义 白族民居 有机建筑 有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4-8537(2011)10-0128-07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吴良镛
引言
21世纪世界文化呈全球性的趋势,导致地域的差异在缩小,“文化趋同”现象也在继续。
当下,建筑被作为工业化的模式产品,被大量复制和套用,缺乏与当地人文环境的有机关联和创新。城市发展正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首先是“食洋不化”——大肆推行“国际主义”,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其二“食古不化”——以“机械性地域主义”来抵御“文化趋同”。但这两种倾向共同的作用结果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城市貌似丰富的表面下空间品位的空洞。而这一切都源于建筑师创作忽视对地域场所精神的创造。充分利用批判地域主义和有机建筑的相关理论对建筑创作进行指导,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建筑,自然与人的关系。
1 批判地域主义的解读
批判地域主义就是在全球文明日益变本加厉地瓦解传统文化时所提出的理论。希腊建筑理论家仲内斯最早指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认为传统的地域主义以“本土的真实性”反抗其他地区因素的入侵而对以民族性为限定的地域建筑元素加以保护,目的是创造一种“熟悉化”的过去建筑形式。
2 新有机建筑的思考
建筑中的有机概念从生物学中引申而来。本质上是建筑对自然互动,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场所及对有机体所呈现出的形态、空间,表皮、结构等的启示和模拟。在建筑领域,人们认为有机的建筑具有形态自由、非线性、采用人情化、自然材料、地域化、绿色生态、非机械,与环境统一等特点。同时,新有机建筑的理论更倡导对自然的崇尚和保护,认为大自然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灵感。
对于建筑创作来说,综合新有机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传统的建筑角色中去。摆脱建筑面对自然、环境的机械性的强势姿态,建筑创作就可以更深刻地达到“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创作“自由王国”境界。
区域总体规划及空间组织
由于受到大理白族地区文化特质及批判地域主义的影响,我们在对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创作时,不断探讨当地的人文地理对小区总体规划的影响。基地位于洱海之畔,苍山对岸,三面紧邻洱海湿地(图2)。设计围绕苍山、洱海这一不可复制的自然美景展开,充分追求浪漫的“风花雪月”的自然意向和海边气息及当地的人文精神。因此,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的规划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 建筑的有机性
“建造住屋关乎我们的命运。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带有启发性的,以它自身的材料和传统,传达我对每一寸土地的尊重。建筑仅仅是为7改善环境而增添的最佳部分,不能因此而破坏场所的和谐。”
西泽?曼瑞克
城市生长是需要具有弹性的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一个有机的社区应能提供给城市一个复合生长的模态,使城市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该项目的独特性和“此时此地此景”的情景追求,使建筑充分融入到自然中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位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共生共融,通过“景观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景观”的互动,强调了人、建筑和自然的有机协调,达到“虽由人作,宛然天成”的东方建筑思想和审美意境。
(1)自由生长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希望建筑成为大自然生长的一部分。结合洱海湿地两面环海的地形,我们将建筑自由布置,仿佛一串串不经意洒落海边的珍珠玉链。区内植被葱郁,建筑空间虚实相生,致使建筑隐没于树林间,整个小区犹如从湿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图1)。
(2)相互渗透
场所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发扬,我们没破坏基地本来的湿地环境,相反的我们采用建筑架空,檐廊等方式与固有的原生态环境结合。建筑有张有合,先抑后扬的空间,将小区外环境引入到区内,并且营造区内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以达到小区景观环境内外遥相呼应,相互渗透的目的(图3)。
(3)“有机生活”的场所感
“为了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我们必须按照大自然的方式去创造,即有机的而不是几何的。”——雨果,哈林
在本项目中我们利用场所空间的有机组织,使人能够与内外空间直接接触。营造了可游、可赏,可居的多元化交往空间。我们对环境景观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布置和绿化,使空间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机的融合,成为整个小区的“客厅”
(图4)。区内伸手可及的溪流和景致无不是大理传统的生活场景——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图5)。
2 空间的和谐性
(1)空间意向
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虚实配合,以虚的自然景观衬托实的居住空间,虚实相生、相互转化,赋予居住空间虚实交融的变化。小区总体上强调因天时就地利,追求“河水穿村,依山而居,旁水而憩”的情感。局部强调的是居住空间和自然景观的共生关系,追求“山因水动,水因山活,人在其中,天籁俱行”的境界。在处理建筑群体时,通过“隐”,“没”,“透”,“空”,“飘”的空间设计手法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并且运用传统合院空间布局创造富有东方人文气质的精神场所(图6)。
建筑顺应地形,连绵延续,分而不断,高低错落,自由流动,在保证户户住宅观山看海的同时,充分追求浪漫的“风花雪月”意境。建筑内部空间在满足经济适用的同时,增加大露台与落地宽窗等,重点强调休闲赏景的功能。灵活的海景房的设计,开敞的景观规划,宽敞的阳台,更让你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一览洱海的美丽景色,让吹拂的海风告诉你什么才是家的感觉。
(2)空间组织
根据当地传统的民居聚落组合形态和海边景象的启迪,营造的空间既有“围”的概念,又有意识地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组合,设置珍珠玉带般的建筑空间格局,强调梦幻般的空间流动。用点,线、面的连续性组合来围合每个组团的界面,形成良好的居住区空间整体效果。强调空间的动静分区,隔而不死,穿而不空的空间布局。不仅如此,住宅强调“围合”可以形成良好的邻里单位,创造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
因此,整个区域空间组织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组团意识:聚落环境的营造,体现对传统空间的继承;②街巷模
教育出版.1999.
2 蒋高宸等雲南大理白族建筑[M].昆明:雲南大学出版社社.2000.
3 戴威皮尔逊[英]编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杨桂香浅议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美术大观,2004.10.
5 王帆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山西建筑,2007.11
6 蔡凯臻,建筑场所精神时代建筑,2002.4
7 丁凡.金东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山西建筑.2010.8.
8 潘文.杨超浅谈可持续建筑与地域主义山西建筑.2009.7
9 石克辉.胡雪松,雲南乡土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杨大禹雲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11 张增祺雲南建筑史[M].昆明,雲南美术出版社.1999.
12 袁铮,王炎松.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J].建筑2001年06期。
作者:张军,雲南省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分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林敏,雲南省设计院 建筑师
收稿日期:2011年8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