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民居艺术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的生活形态和审美观念。黟县是以古村落民居遗存而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县,黟县保存下来的民居遗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徽州村落民居艺术所反映出的审美趣味,并思索徽州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黟县;古村落;民居艺术
安徽黟县是以古村落民居遗存而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县。黟县始建于秦始皇26年,素有“古黟”之称。黟县盆地房舍栉比、阡陌交错,自古便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黟县境内分布有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建筑遗存,较为完整地保存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民居3700余栋,为皖南之首。
黟县境内的古村落规划布局都极具特色,典型的有黟县西递、宏村、关麓、南屏等,其中西递、宏村两村于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黟县地区保存下来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递、南屏、唐模、棠樾、呈坎、潜口、渔梁、屏山等地。民居分布密集的主要有西递村、南屏村、宏村、屏山村等村。如西递村中至今仍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尚有124幢,街巷布局依然如旧,建筑古朴典雅,被国内外一些建筑学者誉为“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镇”。位于黟县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南屏村,其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被淋沥、南屏、顶游三山和武陵溪、东西干溪三水所环绕,分布于纵横交错的72条古巷和36眼古水井之间。又如,屏山村至今还保存有明清民居200余幢。这些古民居构筑精美,形状考究、美观实用;既具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又匠心独运,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水,巧作安排,水乳交融,成为令人观止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古村落民居建筑艺术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的生活形态和审美观念,黟县保存下来的民居遗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徽州村落民居艺术所反映出的审美趣味,并思索徽州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一、黟县古村落民居艺术的研究价值
古村落民居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黟县古村落民居皆为明清营造,其艺术研究价值集中体现在由建筑折射出的明清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信息。
(一)商贾民居——奢靡工巧,夸富攀比
商贾民居是黟县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由于受到等级制度的制约,一些富庶的商贾不能在建筑构造和规模上僭越,于是就在民居装饰上极尽精美奢华。这些商贾民居装饰题材内容丰富,装饰寓意体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反映出商贾阶层特有的装饰审美趣味。以黟县宏村“承志堂”为例,厅堂装饰不但有商贾人家偏爱的财神题材,而且包含了一些官宦仕途题材的戏文典故。例如,前厅横梁木雕“唐肃宗宴官图”,刻画了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的情形,30多个京城高官显贵围着四张八仙桌,在花园中宴酒作乐,所雕刻的人物或弹琴、或作画、或读书、或对弈,可谓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再如,后厅梁坊间雕刻有“郭子仪上寿”,刻画了郭子仪寿诞之日,七子八婿均上门拜寿。此外,诸如渔樵耕读、福禄寿喜的题材也是官宦民居常见的装饰内容。
在审美观念方面,这些商贾民居装饰技法细腻繁复,极尽工巧,并成为商贾民居所共同追求的审美风格。除了作为承重之功能的梁架构件,民居的门楼内外、建筑的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等都有更多的装饰成分。黟县明代商贾民居的月梁、驼峰、雀替、斗拱、柱托等构件上大多雕刻有“象鼻”、“狮头”、“莲花”、“云彩”、“回纹”、“连枝”等造型。清代民居的梁架雕饰则更加繁复,例如有的商贾民居的月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狮头”,而是被圆雕成“双狮相对捡绣球”的造型。还有的商贾民居过分讲求营造技法的工巧,尤其是以砖雕艺术见长的黟县商贾民居,在清代宫廷艺术的浮华背景影响下,在审美趣味上出现了抛却作品本身的形式美,而一味追求奇巧的审美趋向。例如,有的砖雕作品不过尺余见方,也要费尽心思把玩奇巧淫技,有的作品上连雕刻的窗户都要被艺人装置成可活动的,只要用一根小牙签少许拨动,就可以开启或关闭窗扇。还有的民居雕刻着的狮子、麒麟等,宅主人竟然要求艺人将其眼球制作成能转动的。这种过于把玩工巧的现象,反映出的是徽商阶层审美趣味的庸俗化。
此外,黟县商贾民居还反映出商贾们“以奢为美,夸富攀比”的审美心态。清代采蘅子《虫鸣漫录》里曾经记载,“金陵上河,是徽州木商的聚居地。每年灯会,他们的仪仗器物,皆剪纸为之,五色黏合,备极灿烂,雕镂纤巧,殆类神工。空其中,可燃烛,人物灯式,宛肖真者,伞灯尤奇,还有穿茉莉结成的,超出想象。徽商制灯的耗费,就不下4000两银子!”这是对徽商奢靡生活的记录,也反映出徽商以奢为美,夸富攀比的审美趣味。在徽商兴盛的数百年时间里,商贾势力的壮大对民居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衣锦还乡的黟县商人把居室营造作为一项大事情来操作,在装饰上更是不惜一掷千金,商贾民居中重楼宏丽、争奇斗富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卢村商人卢帮燮家资雄厚无比,当地人称“卢百万”,致富后他又承袭祖制,在京城当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官居四品,有了光宗耀祖的条件和资格。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巨富,他的住宅依然不能无视“地狭民稠”的用地制约,仍旧要遵循经济、灵巧的营造法则。不能盛其外,也要盛其内,他任用大批能工巧匠,历时20多年,最终建成了一组气宇恢宏、精妙绝伦的“木雕楼”。楼内门、窗、檐、梁、垂替、雀替等,无一不是构思精巧的木雕构成。尤其是其左右各八扇莲花门上,眉板、胸板、腰板、裙板遍布雕饰,将“姜太公钓鱼、苏武牧羊、太白醉酒、羲之戏鹅、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徽人造房”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场景融八其中,这正是主人力求工艺性和利益性的统一,在经济、灵巧中追求奢侈和荣华的审美思想反映。
再如,南屏商贾叶坚吾(又名叶新钰)发迹返乡后,为显孝道,意图为其母营造一幢有别于其他民居的住所。仍旧是不能摆脱“寸土寸金”的局面,他便在装饰上寻找突破:营造了一幢四层的“孝思台”(当地人又称之为“小洋楼”)(图1)。这幢四层的民居不但突破了明清以来徽州民居“多建二层,少见三层”的楼居格局,而且在平面布局上打破了徽州民居的基本格式,全楼不设天井,不分隔上下厅。更特别的是全楼的立面取消了高墙漏窗的采光方式,吸收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圆形拱门的做法,并采用高大的窗户使光线更充足。“孝思台”的奢侈与荣华就在这“楼层高”、“装饰洋”的特点里以经济的观念、灵巧的手法展示出来。有的商贾还盲目地以雕作工日的长短去评价艺术水平的高低,甚至一只雀替上的牛腿也要请工匠耗费几十个工日,所费银两数目可观。
(二)官宦民居——恢弘严谨、简约素朴
与商贾民居相比,官宦民居的建筑装饰风格,是追求恢弘的官家气派,装饰手法上又体现出简约素朴的审美态度。
黟县官宦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特征是恢弘庄重的,并且构造和装饰皆是遵循营造等级规定的。
明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封建政权,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室屋制度”,对皇权统治下的各级人等的居住级别有详尽的规定,上至官宦,下至庶民,皆不得僭越。《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志》四“室屋制度”载,
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
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
黟县的官宦民居对于建筑等级是恪守严谨的,但受此制约的同时,又极力营造恢弘的气势。典型例子如位于徽州龙川村的胡宗宪宅,该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这座船形村落的中央部位,它是明代抗倭名将、九省总督、授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府第。府院的整体装饰风格气势恢弘,很好地展现了官宦人家的气派。整座宅院八面四向,一百多座马头墙飞檐翘角,错落延叠,青砖粉墙,细瓦琉当,鳌鱼禽兽,栩栩如生。其屋宇连片,交错衔接,天井明堂,虚实相间。大门左右分别安置石鼓和一对狮形砖雕。尚书府内门阙重重,窄巷连连,并根据封建宗法制度,主仆行路有别,在当地有“二十四个门阙”之称,被称为“徽州第一家”。
官宦民居的建筑内部装饰追求简洁素朴的审美风格。同样以黟县官宦民居胡宗宪宅为例,其外观装饰气势恢弘,内部装饰却简洁素朴,主要以匾额装饰为主,建筑结构的重要部位及重要门扇上才饰以雕作。匾额装饰如厅堂中央上方高挂金匾,题词“竭忠尽节”,匾下又挂一“抗倭名臣”匾额。官厅正中高悬圣旨箱,以显示皇帝赐予的恩宠。主体建筑“从善堂”三字为胡宗宪的幕僚、明代江南才子文徵明手书。楼上过厢上端挂有“光禄第”,仪门挂“青宫锡福”匾额。厅堂内有最具徽州民俗特色的东瓶西镜,四周设档板、隔扇。厅堂的建筑雕刻有木雕“暗八仙”、“四君子图”等。楼上窗槛上有“渔樵耕读”四组精雕图。宅居设戏园,园内有小巧精致古戏台一座,台的两侧台柱雀替雕饰狮子滚绣球,左右栏杆雕饰牡丹图。由此可见,胡宗宪宅装饰题材,多具有高雅清明之内涵,这与黟县商贾民居的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黟县的商贾民居与官宦民居比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建筑细节的比较,体会出明清社会微州地域的“贾儒”之争。
譬如前文所述的“商”字门装饰样式的产生,原本是商贾阶层在建筑构件部位上的艺术创造。商贾阶层在当时“儒高贾低”的心态下,希冀从宅室的装饰方面找寻填补心理缺憾的内容。有趣的是,官宦阶层作为“儒”的代言者,对商贾的这一装饰创新持以认可的态度,在他们的居室营造里,我们发现了相当多的“商”字门。所不同的是,这些官宦人家的“商”字门,丝毫没有富贾之家的“商”字门精雕细琢、遍布金饰、光彩夺目,而是极尽简约,只保留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似乎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建筑构件来看待。(图2、图3)
“贾儒”地位之争在明清的徽州社会是普遍的现象,具体到住宅建筑上,则有这样的体现官宦民居以宅舍的地位等级为荣,却不以装饰奢华为耀。在对待商贾民居的态度上,他们容许这些富贾在居室的内部装饰上竞奢,却不能容忍他们在等级上的僭越。典型的例子如休宁县秀阳乡溪头村的“王家大厅”(原名“三槐堂”)。该宅是明代万历年间举人王经天的宅院,王举人因家族内有人行贾而家境富庶,在营造过程中,建筑规格大大僭越了明朝规制,大厅共三进,每进均置十一开间,木柱多达182根,粗的竟达一米以上,大小天井多个,整个住宅雕梁画栋,装饰考究,当地人称此为“金銮殿”。一个举人竟然有如此豪举,难免触怒了当地权贵,于是请官府出面,命其族人在厅堂、门内左右各挖一个厕所,又强令这座“金銮殿”易名为“茅厕厅”,以示惩罚。
(三)普通民居——纤丽精巧、节约经济
黟县的普通民居是指那些既非官家又非富贾的平民百姓的私宅,它们的总体建筑风格特征是纤丽的、精巧的,它们构成了黟县乃至整个徽州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这些民居建筑与总体的建筑群落形成了协调统一的格调。
以黟县西递村的普通民居为例,西递村家家大门上方都砌有双角翘起的元宝形的门楼或门罩,以徽州人的装饰理念,门楼必雕,旨在象征着招财进宝。徽州门楼砖雕普及程度之广泛足以说明,门楼是徽州民居砖雕最重要的部位。在黟县人看来,门楼的性质是外向的,门楼雕刻的奢简程度反映的是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门楼上所雕刻的具体题材内容反映的是居住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宁可内简也要外奢”的心态在徽州地区是普遍共同的。有的民居主人算不上富足,为了“门面”的气派,可以采取“一座门楼,两面不同处理”的手法,即:外门楼尽可能豪华气派,内门楼只作简单装饰甚至保持素面。
在装饰手法方面,这些普通民居往往因材施艺,量财而为。例如砖雕一般都是设置在民宅的门罩、门楼或照墙上,民宅的门罩在大门上方,通常门罩顶上都用青瓦翘檐,以挡住下雨时墙面上流下的雨水。门罩上的砖雕上半部刻得比较深,下半部刻画略浅,巧妙地利用了光线的投影而使画面的凹凸感增强,加之瓦檐下用水磨青砖嵌砌,形成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图案。这样简约却富于层次变化的构造,于经济节约中体现出丰富的美感,是适合普通百姓的民居装饰。那些家资稍殷实的民居,则在门罩上追求繁复的装饰效果,构图倾向复杂多变,有的在檐下用雕刻的飞檐支承,有的在额坊上嵌以圆雕的人物或狮、凤等吉祥动物图案,生动地表现出宅主人乐于“展示门面”的心理。
二、黟县古村落民居研究对传统徽州建筑的保护、开发、规划的启示
(一)黟县古建筑现状分析
在整个徽州明清建筑遗存里,黟县是拥有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地区,有着相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风貌。然而近年来的现状却令人忧惧。
例如,黟县南屏村是今天保护得相对较好的例子。但是考察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作为水口重要景观的“雷祖殿”、“文昌阁”、“天才庵”、“观音阁”,原为一个有机整体,几乎皆已被毁。几经风雨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因前些年拍摄电影《菊豆》而成了“老杨家染坊”,明堂的地面被摄制组挖了一个深坑,改造成了“染池”,菊豆晒布的台架高高耸立在天井中央,伸向天空。如此景象,与当年《叙秩堂建造记》所载情形大相径庭:
“我始祖季明公祠自成化年间,三世祖思聪公派建于南屏村心,宗祠基址坐东朝西,系经理称字号,重修数次,于嘉庆念三年兴工至念五年告竣,乃十五世孙有广监造,气象完固,永垂久远焉。”
此外,徽商营造的古建筑现状同样令人忧惧。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了三百年的微商由盛而衰,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属徽商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古建筑正面临着一场劫难,有的徽州民居甚至已经搬迁至海外“安家”。尤其严重的是,近年来,黟县的建筑雕刻作品被私拆、盗取、倒卖现象严重。一些古建筑虽然被列入县、市、省或国家级保护文物,但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构件,时常从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上被盗取叫卖。在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的黟县,不少村落
都有商贩堂而皇之地叫买叫卖。根据歙县建委提供的信息,鲍家庄有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住宅的门罩、柱础、窗栏等,都饰以砖木、石雕,窗扉、廊门等处都作梅、竹、花卉透雕,还有倒挂眉子、琴台等。就在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着手修整保护时,文物贩子竟闻风而来,不少古建筑惨遭“黑手”。有一户人家大门头上的六七块精美砖雕,一夜之间全被撬掉偷走。与此同时,人为的破坏性开发使大量的古建筑遗存面目全非,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西递、宏村,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入,原本古风犹存的厅堂,竟变成了做生意的场所。
(二)黟县民居研究对徽州传统建筑保护、开发、规划的启示
对于黟县的传统建筑,好多学者主张以挽救的方法使之焕发光彩。基于这样的共识,黟县的保护办法是: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理念等方面,对古村落与古建筑进行普查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等级,分别实施保护措施。
例如,近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制定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古民居为显著特色的人文旅游,力求探索出一条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古建保护的成功之路。在对呈坎村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里,有些条文明确以“保护为先”,在继承传统中适当革新的规划方略。如:
1 对村内的重要古迹作文物性或半文物性保护规划。如对宝纶阁、罗润坤、罗来龙、罗会炳等宅的规划,尽可能保持原样,从外貌特征和内部布局上不作根本性变动,只允许个别地方的适当调整。
2 对整个呈坎古村进行风貌性保护规划。即从宏观上保护古村风貌,允许一部分住宅作内部更新处理或改建,但外部改建必须服从总体控制性规划,保持原有风貌不变。同时重点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
3 在村西北的竹金山麓另建农民新村。降低古村风貌保护区内的建筑密度,以利于保持古村的原有历史环境。新村是为了适应古村内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现代生活条件的需求而新建的。位置可放在村西北面的竹金山麓,那儿有柿坑溪流过,山水环境均好。以后凡需建房用地,均须进入新村按统一的规划进行。政府还可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吸引和鼓励农民去新区居住。新区建设也一定耍注意与历史环境相协调,注意村落的整体风貌。
4 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内街巷道路维护,主要街道增设路灯。加强公共绿地建设。
5 恢复“水口园林”景观。即对进村口的水口地带的园林景观采取复原性保护规划,既成为村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也可作为外来游客观光的景点之一。
又如,《歙县建设局关于歙县斗山街保护整治情况的汇报》中,明确了如下规划宗旨:
1 注意保护原有居住环境中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社区结构,通过更新、整治,使文脉得以延续。
2 抓住原有居住环境中物质空间形态特征,努力保持原有居住区的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和标志性建筑,充分表现固有的传统风貌环境的认同感。
3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不同保护形式,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有机统一。
4 充分考虑现代人居住生活的要求,努力改善居住条件、交通状况,设置步行道、绿化、休息交往空间,创造一个适合居住和充满活力的居住环境。
对于那些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建筑,建筑学者们建议要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和“修旧如旧”的方针,严格建筑设计审批与施工监督,力求建筑形式、风格和古街区环境相协调,要求新建筑要有“地方语言”,建筑平面、空间处理都要符合徽派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审美要求,整体风格与传统建筑保持协调和谐。
还有些村落,为了有效地保护古建筑,采取了“移居、拼合”的方式,颇见成效,很值得提倡。早在2005年,安徽歙县实施了保护性开发,将散落在各地的微派古建筑构件集中,通过拆卸、修复、改建等方式,创造性地拼合成新的徽商宅院(图4)。在组合中,并且将徽派风格的牌坊、园林与民居融为一体,形成了徽派建筑的浓缩景观。而潜口村“潜口民宅博物馆”所采取的措施是:将许多散落的古代民居按照原样集中搬迁,整合成一个富含几十座民居建筑的“大园子”。园中的古建筑是从歙县和潜口百余座明清建筑中精选出来的10座,采用原拆原建方法,让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相对集中,这样既可以有效保护,又可以向今人重现徽派建筑的风采。
综上所述,黟县古村落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去争取一个文化名镇或文化遗产的美誉,而是要本着尊重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态度,向世人展示其曾经拥有的辉煌。
(责任编辑:吴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