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文化街,坐落于北京和平门外南新华街,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然而,这条有着三百多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古都文化街,成为了众多中外文人雅士的留连忘返之地,因其荟萃了来自各地的古籍珍玩,而被世人形象地誉为“九市精华萃一衢”。
近年来,以琉璃厂文化街为核心延伸拓展而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凝炼了古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古玩、字画、古籍、手工艺制品、文房四宝等文化产品的销售而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重要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充分体现出文化与商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前世今生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汇聚了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琉璃厂正是集中体现古都风采的代表性地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聚宝盆”,可以说琉璃厂的发展历史,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北京文化的走向和发展脉络。
辽金元
远在辽金时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都城东郊,当时叫“海王村”,虽说是郊区,但寺庙云集,繁荣热闹,其中有延寿寺,曾经是金代的御用寺院,靖康之变被俘虏的宋徽宗即被软禁于此,延寿寺不但囚禁着宋微宗,金人还将从汴梁掠夺来的物品,存放在延寿寺中,俨然成了金人的储藏库。可惜海王村的热闹好景不长,后来毁于战火,归于萧条。元朝灭亡了金朝后,曾经一把大火烧掉了金中都,在金中都的东北面重新修建了元大都,需要大量的琉璃瓦,于是开设官窑,烧制琉璃瓦,曾设窑四座,此地为其中的一座,始有“琉璃厂”之称。当时派人到西山采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的琉璃窑以备烧制。
明
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时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
清
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再加上大批学子进京赶考也都聚集于此,自然是需要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必用的“文房四宝”。康熙年间,窑厂监督汪文柏奏请朝廷,于琉璃窑前的空地建筑房舍,招商承租,于是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出售大量藏书,兼营笔墨纸砚,逐渐形成京城最大的书市。官员、举人常聚集于此逛书市,后来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到康熙后期,官方为了皇宫的安全,将一直在内城如前门、灯市口等地举办的灯会庙会移到琉璃厂窑前,于是又有了春节逛厂甸的习俗。
再到乾隆时琉璃厂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特别是乾隆38年(1733年)《四库全书》开馆,各方编纂人员汇集京师,他们多居宣南一带,《四库全书》历9年编成,馆臣达360人,琉璃厂成了文人交流学识和淘书鉴宝的最佳去处,切磋研究、查实资料的绝好地点。再有就是徽班进京,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里,始终没离开前门、琉璃厂、椿树这一带,而且一直以琉璃厂厂甸为中心,这使琉璃厂达到了鼎盛时期。关于当时的盛况,清人劳之辨在《琉璃厂行》一诗中绘曰:“正阳门外闹元宵,金犊花聪意气骄。十里香尘迷锦幛,三更烟火走虹桥。繁华更数琉璃厂,五色云中黄赤镶”。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民国
1927年,内城开辟了和平门,拆除厂桥,修了新华街,将琉璃厂一分为二,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琉璃厂文化街与新华街交界处即为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厂甸”。
民国晚期的琉璃厂,书店、古玩等业渐渐衰落,特别是北京沦陷时期,所有书店都是奄奄一息,许多店铺纷纷倒闭,正如当年《故都竹枝词》中所云:“阅肆张罗雀掠门,海王村果静如林。空闲海估尊哥定,待价千年画宋元”,一片萧条景象。
现代
改革开放后,琉璃厂文化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对这条街进行了翻修。这次翻建地处南新华街中段东西各五百米(即东、西琉璃厂),改建面积为三万四千平方米,安置了五十四个老字号商店。其中有中外驰名的“荣宝斋”;我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有国家特许,全国独家经营超年代古旧文物的“悦雅堂”;经营历代和现代知名书画家作品及缂丝刺绣、团扇折扇的“宝古斋”、“墨缘阁”、“虹光阁”;经营金石锦瓷、景泰蓝制品及竹木牙雕等器物的“韵古斋”、“萃珍斋”;藏有历代碑刻拓本、拓片、不同时期的纸墨笔砚和名人篆刻的各种印章的“庆云堂”、“观复斋”等等,都在这里占有着重要的营业位置。
古书
琉璃厂因书而起,没有古旧书这一行,也就没有琉璃厂。旧时还没有图书馆之说,所以文人所需的图书资料,只得来琉璃厂寻找。书市自清代兴起,延续二百多年的琉璃厂古旧书店街堪称一座“开放的图书馆”,是在京文人的雅游之所。
琉璃厂附近(宣武门外至前门一带),各省的会馆多建于此,会馆里住着来往的官员、应考的举子和商人。这一带汉官、文人的住宅也较多。这些人都离不开书,从而促进了琉璃厂书业的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书摊,因这里的生意兴旺,逐步发展为座商书肆。
那时的琉璃厂是一条土路,街道两旁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铺,书店里那时没有柜台和收款台。
两间门脸的书店里,一进门四壁都是书架,摆满了书籍,每本书都附有标签,上边写明书目和价目。里间屋的临窗都。有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间悬挂着对联,对联内容都离不开书——“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琉璃厂还和中国一部重要书籍的编纂有渊源,同时也开启了琉璃厂书业的黄金时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当时大量征集天下藏书,也使得大批的文人学者聚集到了京城,《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就住在琉璃厂南侧虎坊桥,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商来此处卖书,那时《四库全书》的纂官们,每天清晨到翰林院内工作,到午后回归寓所,将各自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下午就到琉璃厂书肆寻书考证。琉璃厂俨然成为《四库全书》的“第二编纂处”。
光绪初年,琉璃厂的书肆多至220余家、文玩店50余家,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街市。两百多年来,居京文人和晋京雅士几乎没有一个不爱逛琉璃厂的,并写下过很多题咏书肆的诗及淘书手记,较著名的有震钧《天咫偶闻》、叶德辉《书林清话》、伦明《续书楼记》及鲁迅、周作人、唐弢、黄裳、姜德明等写的书话。
不过琉璃厂的古旧书业还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在200年前清乾隆及其以后是江西书商在琉璃厂占绝对优势,甚至他们把持了在东琉璃厂火神庙旁边的书商供奉的文昌帝君庙,不许人少势弱的北方书商入内参加例行书业的祭祀活动。到晚清,琉璃厂旧书业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江西书商逐渐衰落,河北书商迅速崛起,
而居于旧书业的主流地位,原因是河北书商的经营不偏重于科举的闱墨,而更重于学术研究需要的书籍。
建国初期,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新设大学及研究机关纷纷去旧书市购买图书,琉璃厂书业在1955年至1957年又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以琉璃厂为主经销的清代著作书目《贩书偶记》。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写了《琉璃厂史话》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琉璃厂的读物,仅印了6000多册,现存世量想已不多。
《琉璃厂》
马建农著
琉璃厂曾是文人学士安身立命之所,提起琉璃厂,那形态各异的店招幌子、文化气息凝重的老店匾额会闪现在脑海;漫步琉璃厂,环顾墁地的方砖和清雅俊逸、鳞次栉比的店肆,你会顿觉韵味无穷;流连于琳琅满目的古代典籍、金石篆刻、文房四宝、古董珍玩之中,你会陶醉于东方文化的魅力。街中的翰墨书香和珍奇古玩,与周边的会馆、戏楼、庙会活动等相得益彰。本书图文并茂,为你介绍了琉璃厂的历史演变、周边景物、民俗文化和规划建设等内容。
《琉璃厂 史画》
沈念乐著
成百的老店、成千的名人雅士、成万的文化精品,就像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缩影。
中国书店
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集收购、发行、出版为一体的国营古籍专业书店。除坐收、上门收购古旧书刊外,还到全国城乡开展古旧书刊收购工作,其中5000余部罕见孤本、珍善本,收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
1958年古旧书肆经过公私合营,全市111家古旧书店合并为中国书店一家,主要业务范围是收售古旧书刊、碑帖拓片,经销线装新印古籍,复制出版中国古籍文献,补配残书和报刊。从1978年起,采用古老的木版刷印和胶版影印等方法,复制出版古旧书刊309种,印行690多万部、册,其中《龙溪精舍丛书》、《清儒学案》、《词谱》、《四体大字典》等为代表作。
2000年,清华大学为纪念建校90周年校庆,将一批在抗战时期藏于重庆北碚,遭日军飞机轰炸后众师生抢救出来的古籍残卷交给中国书店修复。这批经过火烧,又在抢救时被水浇湿的书籍,大多已破损严重,有些甚至支离破碎,被烧的部分早已焦脆不堪,触手即破;而水湿的部位更是虫蛀糟朽,个别书页已完全粘在一起,形同一个个“书饼子”。修补古书的基本要求是整旧如旧,不破坏其貌。所以师傅们在修复时,根据不同的损毁程度,反复研究后才确定应采取的修补方案。这批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古书,大多要经过溜口、补破、换皮订线、包角、衬纸、扣皮订线、金镶玉、挖衬、挖镶、平整、接书背、描栏画栏、手工与机器的裁切、化水印、书册打磨、揭补、揭书口、喷水、粘签、撤衬纸、粘书口、画栏、订线、齐栏下捻、平角、加皮等近30道工序,有的还要经过蒸、薰等特殊工艺处理。9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师傅们共修复古书1288册,其中珍稀善本180册。
中国书店旗下的老字号
肄雅堂
开设于清光绪年间
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装潢书画最为著名,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至今已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近30万部,除为各级图书馆修补大量珍贵藏书外,肄雅堂的师傅们还为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和各界读者修补了大批个人藏书。
来薰阁
开设于清咸丰年间
原是古琴店,后在1912年转成书店,也收购图书,像民国十一年(1922年),故宫处理一批旧物,其中有几千麻袋的破损明清档案和历代图书。来薰阁派出了两三个人,在故宫收进来十几麻袋的图书。琉璃厂中虽然书铺书店很多,但设厂刻版印刷出书者为数不多,来薰阁是个设厂刻版印刷可以出书的书店之一。来薰阁印制的经、史、子、集等古书很多,主要是刻版线装书。选好梨木做刻制木版的材料,使用的松烟墨汁也是自己制作。
文奎堂
开设清光绪年间
清末曾是规模最大的旧书店
松筠阁
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
以经营篆刻、书法等艺术图书为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松筠阁同其他一百余家私人书肆一道并入中国书店。
邃雅斋
开设于民国年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籍装帧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名曰卷轴装。隋末唐初开始的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修补破损的古旧书籍技术性很强,必须根据其朝代的不同,纸张的不同,版式的不同,以及如何损毁的(残损的,如虫蛀、受潮或撕毁的)过浸洗、刷污、平整、修补等仔细加工,将破损书籍“修旧如旧”。
古玩
“古玩”以前叫“骨董”,即古董,在文人口中称“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因为要玩这些古玩艺儿,不是一般人都玩得通的,必须具备些历史文化知识才行。再者古玩铺都是为富人有权势者预备的,一般穷读书人是不敢问津的。“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向故书”正说明此点。
说古玩必谈琉璃厂,说琉璃厂必谈到古玩,这是一个在中国收藏界有很高地位的地方,古玩行业由来已久。明朝时,北京的古玩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古玩经营者每年逢灯市、庙市大都集中在东华门、灯市口撂摊售货。清初,灯市庙市移至外城琉璃厂,在灯市庙市上出售字画、书籍、古玩、民俗用具、儿童玩具及各种食物。清康熙后期,京师的春节集市也移到此处,乾隆时期琉璃厂东端火神庙同时举行庙市,以古玩珠宝、玉石、字画、书籍等摊点占主位。至此,古玩才真正进入商品市场,琉璃厂从此成为古玩、书籍的集散中心。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的88年里,在琉璃厂先后开设有120余家古玩铺。现在,在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88公顷地域内,坐落有各类古玩店铺100余家,老字号著名商标企业54家,国有文物鉴定中心2个,古玩艺术品年交易额近20亿元,相关就业人数2000余人,专业从业人员800余人。
《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是迄今汇集琉璃厂古今资料最完备的一部书。它这样概括琉璃厂的历史:“琉璃厂,辽时京东附郭一乡村耳,元于其地建琉璃窑,始有今名。清乾隆后,渐成喧市,特商贾所经营者,以书铺为最多,古玩、字画、文具、笺纸等次之,他类商品则甚少。旧时图书馆之制未行,文人有所需,无不求之厂肆;外省士子,入都应试,亦皆趋之若鹜。盖所谓琉璃厂者,已隐然为文化之中心。”
北京市文物公司(原北京市文物商店):成立于1960年,主要任务是通过商业手段,搜集流散在社会上传世文物,并为博物馆、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文博单位提供藏品和资料。
汲古阁:
于1956年开业,“集古名斋仿古庐,古香古色认模糊:闲中
逛琉璃厂,攘攘熙熙好古徒。”意为汲取古人之精华,用
于仿制复制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店铺。汲古阁牌匾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吴仲超题写。如今演变成汇集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茶苑等集于一体的综合古玩艺术品商店。在青铜复制、古文物修复、碑帖拓片、古陶瓷仿制、生肖纪念品制作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韵古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韩士怀创立,牌匾为陆润庠所书,属琉璃厂名匾之一。经营范围几乎包括中国各种传统工艺品,如历代陶瓷、古铜旧玉、艺术雕刻、珐琅漆器等,其中以景泰蓝和烧瓷最为著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复制技术[汲古阁]
青铜复制是汲古阁的传统优势主营项目,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被视为伟大创举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和“人面方鼎”、“长信宫灯”等,以及北京各大博物馆的许多顶级复制文物和展品,件件仿制绝品出自汲古阁。
文房四宝
湖笔
湖笔产于浙江天兴县的善琏镇,历史上属湖州管辖,因而所产之笔称为[湖笔]。善琏人制笔的历史可上溯至晋代,南朝时已盛产湖笔。湖笔根据使用和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羊毛)、紫毫(兔毛)、狼毫(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兼毫(前三种毛的混合物)四大类,规格有250多个。羊毫最软、紫毫最硬、狼毫锐而健、兼毫则刚柔相济。湖毛关键在于毛尖上那段透亮的部分,称为[颖]。制成一支湖笔要经过7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要求都很严格。
墨汁
制墨的主要原料油烟和松烟。油烟的制作方法是在一间屋子里点上数百盏灯,上有层层铁板,油烟向上升腾,凝结在铁板之上。最上层的称为[云烟],质量最好;中间的称[中烟],次之;最下面的称[落地烟],又次之。
松烟的制作方法是在院子里支灶燃烧松香,上接有烟筒,烟筒拐弯很多,在房顶上来回盘绕,绕出来的松烟很难逸出。到了一定时候,把烟筒卸下来敲打,便得到了松烟。收集到的油烟与松烟,加上骨胶、芦盐等原料,经过上百次的研磨方可制成。墨汁上品具有书写流利、墨迹光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晒、不褪色、不洇纸等特点。
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整个生产周期要用一年之久,大的工序有18道,小的工序有100多道。其中,捞纸和晒纸两道工序是关键性的,需要由手艺高超的工人来做。由于操作细致,又采用长时间的、自然的、缓和的处理方法,所以。宣纸具有其它纸种所代替不了的优点。宣纸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宜于书画外,又是高级档案、外交照会、装裱、复印史料等的绝好用纸。在中国的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许多保存了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珍贵文献史料和名家书画真迹,都是写在、印在或绘制在宣纸上的。
砚台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故名端砚,其原料稀少且采集困难,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砚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实-用工艺文具之一,其石质像玉石一样细润,不吸水,发墨快,光泽好。用它研墨没有声音,有呵气成润之说。制砚人运用砚石上的各种天然纹理,在其上刻成山水人物鱼虫等图案,以使之不但实用,而且还是艺术品。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年间,有位广东才子进京应试。遇上天气严寒,众考生刚研好墨要蘸墨行文,而墨汁却结成了冰。但这位才子用端砚研出来的墨汁却油然生辉,墨香扑鼻,一点冰也没有。监考官发现了这个奇迹,立刻向皇帝报告,皇帝亲自试笔,果然墨迹丰满,行文流畅。自此以后,端砚闻名于世,被列为贡品。
一得阁[墨]
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与耳,产品有墨迹光亮、浓淡五色、书写流利、香味浓厚、写后易干、适宜揭裱、耐水性强、永不退色、沉淀性小、不激纸、有古墨之特点等。
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安徽人松岱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他想如果能制出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那该多好。于是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选用油烟,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墨汁。
谢松岱亲自题写了店名[一得阁],“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这块牌匾,130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悬挂至今。
“一得阁”墨汁是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托浮力,使墨着纸而不湮;冰片、麝香均为香料,清香四溢;苯酚是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一年四季都可使用。
李苦禅先生试墨赞誉:“一得阁墨汁浓度适合,墨度以足,不滞不漆,用于书画成宜,可比美昔年之松烟也”。
启功先生题词:砚池旋转万千磨,终朝碗里费几多。墨汁制从一得阁,书林谁不颂先河。
戴月轩[笔]
始建于1916年,其创始人姓戴,名斌,字月轩,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自幼学会了湖笔制作技术。是琉璃厂文化街唯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老字号,匾额是徐世昌所书(现在店前的匾额由书法家陈半丁所书)。戴月轩所制之笔都能达到内优外美、笔头尖、齐、园、健四大特点,支支有笔锋。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一直使用戴月轩毛笔。
宝晋斋[砚]
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起初,只经营南方各地名纸,如安徽的宣纸、浙江的元书纸和毛边纸、四川的川连纸、对方纸和国画纸、福建的连史纸和玉扣纸,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名纸。后来又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端砚、湖笔、徽墨及墨盒等。从此宝晋斋以[端砚]而闻名。
博古斋[纸]
咸丰年间创立,起初经营新旧书画,包括揭裱,同时也兼营古董、首饰之类。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博古斋]现在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其经营范围则以各种书画用纸为主,其中又以宣纸为最。
清秘阁
清,纯也,秘,稀也,其意为纯正稀少的书画宝物至于此阁之中。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其乳母周嬷嬷在拜见乾隆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让乾隆赐其子一份差使,其子既’不能文亦不能武,乾隆有些为难,身旁大学士纪晓岚即提出可从商的建议。因当时上京赶考的秀才们一般都住在琉璃厂附近,除相互交换书籍外,还要买一些笔墨纸砚的用具,纪晓岚即建议让其子在此处开一南纸店。乾隆同意并遂赐此为店名——清秘阁。并由蒙古旗书法家、三朝元老、乾隆大学士阿克敦布提笔书写,该匾成为琉璃厂八大名匾之首,现已失存。清朝年间,何人敢用此“清”字,清秘阁一时间备受宠爱,店门前车水马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朝中官员下朝后来琉璃厂,都先到清秘阁换下官服,再逛琉璃厂。目前清秘阁主要以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玉器玉雕、各类工艺礼品为主,并开拓了旅游工艺品,礼品的批发业务,最早合作组织了字画古玩拍卖会,组织开展各类笔会、展销会、画
展,建立了古玩书画鉴定中心等。
厂甸庙会
提起琉璃厂,北京人自然不会忘记厂甸。说到厂甸,往往还要加上一个“逛”字,叫逛厂甸,就是旧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逛厂甸庙会,清人马炯章《厂甸记》就有记载,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
厂甸庙会是集老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最具传统性、民族性和季节性的代表。由于离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无不光顾的场所。
厂甸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名日开厂甸,一到正元,海王村东侧的吕祖阁香火极盛,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和化缘求布施的道士云集此处。借助庙会,附近的琉璃厂东西街口、南新华街、大小沙土园以及土地祠的摊贩越聚越多,据《帝京岁时记胜》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民国七年(1918年)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规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2006年厂甸庙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
《百年琉璃厂》
胡金兆著
琉璃厂有很多饶有兴味、值得咀嚼的历史掌故、珍闻轶事,这里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典型的北京民俗文化风貌……书中记录他所熟知的琉璃厂沿革和掌故,不让其消失在时间的河流中。所以本书的引人入胜处正是在小处着眼。从一店的兴盛消亡,到一人的荣辱得失,都足以让读者喟叹不已。
琉璃厂趣事
对联
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
在琉璃厂文化街上,一些其他行业的店前,也有结合自家所从事的工作写有门联,这是长期受传统文化街的影响所致,如“博福茶屋”的对联是“煮茗别开留客处,论文多近咒禅窗。”舒乙题写的“京味大茶馆”,结合所卖的饮料写出对联:“酸梅汤敢说是天下第一,玫瑰露称得上盖世无双。”家具店门前也有联曰:“花梨紫檀明代典范,桌椅板凳鲁班遗风”等等,这都是古老的琉璃厂文化街特有的景观。
端方
清末名臣端方经常往来琉璃厂古玩店和书肆,他与侍郎盛伯羲、祭酒王莲生经常在一起探讨古籍珍玩。并且-端方收集有大量的宋、明拓本,是当时研究碑帖的专家。清末,端方也赶时髦,在琉璃厂开设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将自己毕生所藏拿出来向世人展示。
端方:(1861年~1911年)清末政治家,封疆大吏。从政之余,醉心于古玩收藏,是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之一,同伯希和等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出洋考察期间,他还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是近代中国收藏外国文物第一人。
齐白石
海王村,即今东琉璃厂西口路北的中国书店处,当年叫“海王村公园”。园门前左边,有一家照相馆,挂有名画家肖像,悬于门前。其中齐白石先生的像,身穿翻面狐裘,头戴黑紫羔的土耳其式冬帽,手持一把扇子。相片上有白石自撰数语:“摇扇可以消夏,着裘可以御凉,二者日日须防,任人窃笑癫狂。”以显示画家孤僻、耿直的情性。此照也是琉璃厂一景,总有些人观之。
赛窗帘
《竹枝词》
新春渲染赛春帘,北溥南张等素缣。
荣宝斋前权驻足,立游真较卧游甜。
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厂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那时人们称之为“赛窗帘”,又称窗展。当时以“荣宝斋”最为热闹,观赏者立于门前,人们称其为“立游”。张大千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在“赛窗帘”内展出。
琉璃厂的文物工作者曾从民间甚至废品收购站中和准备回炉重炼的废铜铁中找回大量国家一级文物。据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的文物范围从竹简甲骨,到商周铜鼎,魏晋时期的佛头,宋元的人物山水,几乎每家店铺里面都有几件精品的“镇店之宝”。有的不起眼的小店里出售的物品甚至堪比故宫收藏的国宝,的确是令人乍舌。
西周毛公鼎
清道光末年(1851年),陕西岐山周原出土了一只青铜鼎,陕西古玩商拿来琉璃厂求售。当时翰林院编修陈介其根据鼎上铭文鉴定为西周毛公鼎,并用3年的俸银收购。陈死后来日、俄、美等国均欲强购此鼎,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出面保护,才阻止了国宝的外流,毛公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潇湘竹石图》
1962年川人白隆平携其珍藏的苏东坡《潇湘竹石图》来京求售,住在荣宝斋。因为苏东坡的画几乎没人见过,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幅画是赝品,但邓拓从画的纸质和气韵上分析,认为是宋画无疑,加之上面有26人的题跋,还有明代杨慎写的很长一段竹枝词。邓拓先请荣宝斋垫付了5000元购得此画,后请荣宝斋从他收藏的古书画中挑选32幅作为抵偿。在随后的半年中,邓拓仔细考证,证明是东坡先生真迹无疑。国宝再一次在琉璃厂得以保护。1964年,邓拓将他收藏的154件中国古代书画全部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家协会,《潇湘竹石图》现藏中国美术馆。
张伯驹和《平复帖》《游春图》
张伯驹(1898年-1982年)收藏家和书画家、诗词学家及京剧研究家,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生前也在琉璃厂发现和保护了大批文物。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的最古老的一幅国画,原被清代皇家收藏,清末溥仪将其偷带出宫,在东北低价出售给琉璃厂的古董商马霁川。为了不让这幅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倾家荡产,卖掉住宅和夫人的首饰,凑足240两黄金买下此画。《平复帖》是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为祝福好友病情早日康复而作的书札,是目前我国传世最早的墨宝,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与琉璃厂阅古斋古玩商韩博文一起费尽心机寻得此帖。20世纪50年代,张伯驹把他收藏的《游春图》、《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等珍贵文物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
大文化圈
如今,文化产业已被作为首都北京的支柱产业来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背景下,琉璃厂的位置显得尤其重要。
今天走到全国各地,有很多经营古玩字画和古旧书的设摊开店,特别是在许多的旅游景点,遍布销售着号称“文物”的假古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大手笔投入,修建什么“宋代一条街”、“明代一条街”等等,但无论模样多么逼真,多么气派,总让人感觉缺点什么,说白了,就是缺那种内在的“魂”,纵观“琉璃厂”几百年的发展,他没有多少富丽堂皇的门面,却营造出浓浓的京味文化的情调,这才是琉璃厂被文人雅士所讴歌、所眷恋的根本,如今国家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但文化魅力和文化氛围却不是用钱或喊口号能撑起来的。
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使“琉璃厂”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圈”的大概念,从而涵盖了更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除了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古董、驰名中外的手工艺制品、中国书画、古籍图书,以及木板水印、篆刻、装裱、内画等中国绝技名坊等等物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已为世人所熟知外,还以它为依托形成了名人名居、会馆、庙宇相对集中的文化区域概念,并且由保留至今的大小、长短不一的胡同、斜街编织成一个京城目前最大的旧城四合院群落。这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反映,是可以作为资源利用的。
同时,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使得这里有着层次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典故、故事、人际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这是今天重新规划、设计和构想琉璃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也是与其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少,而想象空间相对较大的重要区别。因此,琉璃厂是一个典藏传统文化的大“文化圈”。
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11月完成了“琉璃厂历史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依照规划设想,未来的琉璃厂历史文化产业集聚区将以文物保护为布局前提、以胡同肌理为布局依据、以传承发展为布局方向,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大师级民间工艺和国际级设计、传媒机构的聚集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基地和文化旅游的标志地。
总之,以现代的经营理念(包括现代金融理念和现代营销理念)来提升琉璃厂的区域品牌价值,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的结合,体现其高品位的文化形象,形成中国首都北京的一张历史名片和人文亮点,这是琉璃厂的历史使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