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这个意见对于家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幸福,也关系到家庭和民族的未来。有道是,人的黄昏开始于黎明。如果不能从儿童幼小的时候起,就给予他们科学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下去不仅给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阻力,而且对健康和生命也会构成威胁。所以,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要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给他们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发表瀚墨同志的文章《健康教育,给孩子一个未来》,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马克思把健康称为人的第一权利,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若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形象地指出: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的确,一个人要想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难以想像,一个没有健康作基础的人,怎么可能顺利地学习、成长,又怎么去开拓幸福快乐的人生,更谈不上做出什么惊天伟业了。历史上,挪威数学家阿贝尔27岁死于肺结核;罗马尼亚音乐家波隆贝斯库23岁死于肺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27岁病逝……这些杰出的人才如果有一副强健的身体,那么,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加巨大,他们个人的成就也将更加辉煌。可以说,健康的身体是茁壮成长的基石,是拼搏明天的资本,是幸福人生的前提。
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恐怕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可是在社会现实中,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又给了孩子怎样的健康教育呢?
近20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
1.成人病盯上孩子
最近有媒体报道,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在检查中发现,一个11个月大的胖男孩患上了脂肪肝。据医生了解,这个胖宝宝能吃能睡,身体健壮,家人十分喜欢。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想尽办法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并随时随地地喂奶。到11个月大时,小宝宝的体重已达到14.5公斤,相当于一个3、4岁孩子的正常体重。然而这样超常的体重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11个月的婴儿居然患上了成人病。
尽管这样的例子可能只是特例,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儿童出现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等情况,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小小年纪就出现成人疾病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据全国流行病调查统计显示,城市中婴幼儿的肥胖率已超过45%,我国儿童肥胖率和超重率基本都超过10%。有不少家长对儿童肥胖不以为然,认为等将来长个时“一抻”就瘦了。这是很错误的。肥胖是许多疾病的源头,儿童肥胖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肠胃、内分泌、心血管、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等身体生理上的不良影响,还会因外形臃肿、体态笨拙带来精神方面的问题。而且,有数据显示,肥胖儿童中有60%至70%长大后会成为肥胖人,将持续体会肥胖带来的种种病痛。
首先是脂肪肝。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吃好的在许多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事,所以我们身边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但脂肪不仅能长在让人看得见的地方,也会堆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脂肪肝就是这样。据调查,在肥胖儿童中,30%至40%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脂肪肝对于成人的伤害是严重的,对小儿的危害就更大了。肝细胞内长时间地被脂肪堆积,会使血液供应、氧气供应及自身代谢受到影响,造成正常肝细胞被挤压变形,肝细胞大量充血水肿,日久还会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
许多临床大夫发现,随着胖墩儿的增多,过去在孩子中很少见到的非先天型糖尿病患病比例已上升至现在的8%至45%。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型:一类是1型糖尿病,也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大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占糖尿病发病率5%左右;另一类是非胰岛素依赖型,也称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起病较慢,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其发病率占糖尿病发病总数95%左右。以前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的糖尿病,大多是1型糖尿病,但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逐渐增多。儿童时期发生2型糖尿病,往往因生活自控能力差、饮食和运动控制不当,不仅可严重损伤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和绝对不足,导致脆性糖尿病,还可迅速产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影响生活学习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在肥胖、超重儿童和青少年中,即使在青少年期不发展成糖尿病,成人后也是糖尿病的主要“后备军”,发生糖尿病机率非常大。当代青少年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超负荷的学习和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是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另外,胃病、忧郁症、血脂紊乱、高血压、颈椎病……这些以往中老年人才患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身上。
2.青少年身体各项健康指标持续下降
比起那些显而易见的疾病,更容易让家长忽视的是孩子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孩子的各方面投入不断加大的今天,我们却不时地得到来自多方的关于儿童身体素质下降的信息: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也就是说,10个大学生中,还找不到两个视力良好的人!
去年,江苏团省委发布了一个大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蓝皮书。近2000份有效问卷显示,问题突出表现在近视低龄化、注意力差和身体抵抗力差等几个方面。其中,高中生的身体状况最不容乐观:高达80%-以上的人出现过头疼、眩晕、失眠、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不良症状。
教育部对7岁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显示,与几年前相比,我国学生除50米跑成
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继续下降。天津市的调查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甚至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通过大量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孩子的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软,就是肌肉软;硬,就是关节硬;笨,就是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晕,就是前庭耳蜗神经晕。就拿最后一项来说,现在的体育课上,很少有老师教关于倒立的课程,孩子的前庭耳蜗神经得不到锻炼和开发,长大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晕车、晕船、晕飞机。
北京市某中学体育教师说:“拿中长跑项目来讲,10年前不及格的学生最多30%,而现在则刚好相反,及格的学生比例最多30%。”
青春期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候,而现在我们孩子的身体素质状况,怎不令人忧心忡忡。
父母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导致孩子健康滑坡
儿童的身体素质欠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来自医学、营养学、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公认的客观因素外,少年儿童的饮食不合理、无规律、睡眠不足、缺少运动、不讲卫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其主要的内在原因。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日积月累,由小到大,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隐患,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构成严重威胁。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有社会发展的负效应,有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尤其不能忽略的是父母们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
1.父母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
中国素有“美食之都”之美誉,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在中国,营养盲比文盲还多(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之语)。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并不知晓如何搭配饮食才对健康有利,最为常见的是,家长们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吃好,却没有正确理解这个“好”字该怎么“做”,以为大鱼大肉就是好,以为食物越贵就越好,以为洋快餐比中餐好,以为饮料比白开水好……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家长给孩子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看着孩子日渐肥胖的身躯,自以为是给孩子补充了足量的营养,殊不知这样的饮食安排往往造成孩子“体壮多病”。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一日三餐不能科学安排,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据统计,大约有30%的学生不是每天吃早餐,这恰恰不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有的家长让孩子经常在快餐店就餐,或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在路边摊贩那里买零食,这些快餐和零食往往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的“垃圾食品”,营养和卫生都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孩子的健康自然难以保证。
2.家长行为影响孩子
俗话说,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给孩子带来了直接的影响。比如许多家长生活起居无规律,平时晚睡晚起,节假日熬夜、睡懒觉,经常暴饮暴食,乱吃街头小摊点上的不卫生食品,抽烟、酗酒,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不锻炼等等,这些坏的行为习惯会被孩子复制下来,并往往给孩子带来持续终生的影响。
从婴幼儿时期起,爱子心切的父母们生怕孩子冻着,给孩子穿得过厚,天气不好时不让出门玩耍,在重重保护下,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抵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差,动不动就感冒、发烧,许多“复感儿”就是父母们给“捂”出来的。
另外,家长的观念、家长的言谈举止也从观念上影响着孩子对于健康的认识。比如,我们都知道常吃洋快餐会给健康带来隐患,但是,孩子们却因为洋快餐的口味、就餐环境、时尚感等因素而对洋快餐喜爱有加,于是,在我们的家庭中,家长经常拿“吃麦当劳、肯德基,买饮料”作为爱孩子的表现或者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手段,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对这些垃圾食品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的女孩受大人的影响,为了追求苗条的身材而出现限食、节食现象,对身体发育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家长虽然对孩子的健康十分关心,但在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把学习、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以致在他们的头脑中健康与学习的关系错位,不少家长鼓励孩子为了学习牺牲睡眠、熬夜,为了学习放弃运动,甚至在生病时,家长也不忘让孩子学习,有教师曾统计,在家长的鼓励下,一半以上的孩子会在患重感冒时到学校上课。
3,家庭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无论是儿童体能缺陷还是儿童成人病的发生,都与体育锻炼的缺乏不无关系,至于原因,除了课业负担过重、运动场所缺少等客观因素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体育,教育价值观倾斜和自身对体育的排斥,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
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重智育,轻体育,人们总爱语含轻蔑地形容爱运动的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在此传统观念影响下,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是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运动”,在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的情况下,孩子在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很难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学习这么紧张,你还有心思踢球”之类的语言,常常成为父母对孩子的告诫。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定位在为了学习头脑清醒,学累了、学完了才可以“活动活动”,绝对不能让运动分了孩子的心。在一些家庭中,就连孩子看电视的体育节目也遭到父母拒绝,影响了孩子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三是认为孩子学习好、不生病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许多父母把孩子的体育运动仅仅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关心的只是孩子的体育成绩对升学的影响。四是有的父母送孩子参加运动队的目的是觉得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把培养体育特长作为职业出路,也有的父母对孩子体育特长的培养是为了作为升学加分的条件。由于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很难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成为教育的“盲点”,家长对孩子的健身活动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安排,忽视了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
健康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英国卫生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指出:“家庭对孩子的饮食和锻炼施加最初和最大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其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饮食、睡眠、玩耍、运动、日常卫生等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家庭中发生。对家庭而言,生活即是教育。家庭环境、父母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和教育方式随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自身的认识偏颇和行为缺陷,会给孩子的
生活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孩子健康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因此,孩子健康习惯的培养,父母的作用非同小可。
1.让孩子接受营养教育,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的饮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长应该多学习有关营养的科学知识,及时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走出饮食误区。在家庭的饮食安排上,父母要从多方面考虑营养搭配,合理安排,粮食、蔬菜、肉、蛋、鱼、奶等各种营养素要全面而合理,简单来说,蔬菜、水果和淀粉类食物分别占每日饮食总量的1/3,脂肪类食物、乳制品及高能量的饮食三类食物共同占每日饮食总量的1/3。要限制孩子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汉堡、油饼、油条、含糖饮料、各种糖果、巧克力、核桃、奶油蛋糕等。
据调查,接受过营养知识教育的儿童的营养行为和营养知识都明显超过未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对于营养的了解都更为全面,对于营养态度的积极性都有所增加,渴望能够了解每天接触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益处,饮食习惯也有改变。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还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告诉他们吃什么,怎么吃。可以让孩子亲自参与到食物烹调的全过程中来,让孩子接受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烹调技术、饮食文化等各种教育。
家长要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按时就餐、适度饮食、充分咀嚼、睡前不饱食、吃饭不分心、保持良好的进食心情和气氛等正确进食习惯,不吃或少吃零食,用白开水代替饮料等。好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将受益终生。
2.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所倡导的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综合发展,也正是儿童成长所必需的。体育运动不仅能让孩子强身健体,对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持久性、果敢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提高孩子全面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体育运动还能够缓解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释放不良情绪,使他们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愉悦,使他们性格开朗、乐观、精神振奋、充满生气。
因此,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孩子未来人生的重要意义,重视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不要怕孩子晒黑,不要怕孩子着凉,也不要怕孩子磕磕碰碰,放心、放手、放胆让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户外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毽子、游泳、打球、郊游、登山等等,提高身体素质,打好体能基础,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在锻炼体魄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勇敢乐观的意志品质。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增加孩子的体育运动时间,每天的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的时间应该不少于1小时,避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过多的脑力活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和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条件。
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习惯、父母对运动的态度有关。因此家长要自觉为孩子做出表率,发展自己的运动兴趣。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某项运动,也可以担任孩子所参加的运动项目的教练或指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孩子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培养一两项能够终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兴趣(所谓“终生体育活动”就是到了老年仍能参加的活动,如乒乓球、游泳等),让运动贯穿孩子生命的始终,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阳光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生活方式,不论是积极的、阳光的、健康的,还是消极的、颓丧的、懒散的,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首先在行动上为孩子做出表率,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抽烟,不酗酒,科学地安排起居,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培养和发展阳光健康的兴趣爱好,不打牌,不赌博,少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多看书,多参加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学习、工作有张有弛,不过度紧张和长期劳累,娱乐有度,不放纵;讲卫生,爱整洁,洁身自爱,远离毒品、性病、艾滋病等危险因素……从而带动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健康教育上,要时刻不忘对孩子传播科学的生活理念,使他们懂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健康意识、健康观念。要帮助孩子了解健康生活常识,并身体力行为健康打下基础。
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要教会孩子进行自我克制、自我调节、自我适应和自我放松,以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过好健康快乐的每一天。
相关链接
促进学生健康各国各有高招
日本:早睡早起吃早餐
为了促使青少年改正经常熬夜、不正常吃饭的坏毛病,养成有益于身心的良好生活习惯,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6年4月开始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提出“早睡、早起、吃早饭”的口号,并指导各学校完善广播体操以及早读课。日本政府在2006年度投入1.3亿日元用于此项工作。
英国:骑车上学政府补贴
2007年1月,英国政府建议各地方政府,给一些家长经济补贴,激励他们让孩子在上学时不坐免费校园班车而是选择骑自行车。补贴方法建议,家住3英里(约4.8公里)以外的学生,如果他们选择骑车上学,家长就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骑自行车补贴”。英国政府称,此举可改善校园班车运输条件,减少交通阻塞,鼓励孩子们过更有活力的生活。
加拿大:孩子减肥家长减税
2007年1月,加拿大开始实行一系列鼓励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这些措施经儿童健康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目的是鼓励儿童保持良好身材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出版的《少年儿童体育活动指导》,可领取退税优惠的条件是,鼓励10岁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坚持30分钟的运动,10岁以上的孩子为60分钟。如果孩子们连续8周参加至少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他们的父母便可以获得这项税务优惠。参加活动的会员及注册费可作为退税项目之一。由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的费用也可用于退税。由家庭成员支付的儿童活动费用将凭活动机构出具的税单享受退税。
新西兰:将“垃圾食品”请出校园
2006年9月,新西兰政府开始推行一项为期4年的计划,抑制肥胖症对新西兰人的侵害,而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禁止学校小卖部售卖容易导致体重超标的食品和饮品。新西兰教育部部长马哈雷宣布:“多糖、高脂、高盐的食品和饮品,将绝迹在学校商店的货架上。”
西班牙:市长动员“全市减肥”
2006年底,西班牙肥胖儿童比例最高的城市蜒塞维利亚省卡莫纳市的市长下令展开“全市减肥”运动,以期减少“小胖墩”的数量。卡莫纳的市长向孩子们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告别那些诱人的香肠、面包和糕点,多吃蔬菜、豆类和水果。为给孩子减肥,卡莫纳的家长也行动起来,与教师和医生一起上阵。家长不怕麻烦地调整饭菜的成分和质量,教师和医生则共同监督孩子进行各种减肥检查。
美国:学校禁吃生日蛋糕
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颁布一项新的禁令,禁止学生在学校中吃生日蛋糕,原因是许多美国学生都面临营养过剩带来的肥胖问题。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带着自制的生日蛋糕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是一个传统。康涅狄格州已经通过了一项法律,只要学校同意取缔向孩子销售含糖食物,学校将获得每位学生10美分的补助。
瑞典和丹麦:把运动当作家庭作业
哥德堡大学在瑞典和丹麦推行了一项“防止青少年久坐不动”的健康促进项目,具体做法包括:给学生布置体育运动类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更多非竞赛类的体育活动,鼓励当地体育俱乐部与学校进行合作,小学生家长应组建走着或骑车送孩子上学小组,将停车区设立在距学校较远的地方,使家长尽量不开车送孩子上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