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那些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对我来说,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不单可以开阔眼界,且丰富了内心世界。于是,我为您而来——洛阳桥,为您古老的历史渊源,为您恢弘、奉献的生命,为您“海内第一桥”之誉;我悄悄地来了......
站在洛阳桥头,那气势如雄姿焕发的千年白龙,横卧于宽阔的江水之上。历经千年风雨,此刻的您,正以沧桑、朴实的面容与我对望。桥长834米,宽度7米,以数万条大青石铺建而成。
望不见您的古老,也分不清您是否还年轻。走在粗糙的青石条桥面之上,脚下不时出现轻微摇动的石条,可望见桥缝下的滩涂,但却是稳稳的牢固、安全。
整座桥分三部分,头尾部为较狭长的桥面,中间百米部分的桥面设计宽阔,显见独特。桥梁上的围栏青石,显然精工打磨过,隔两米就出现活灵活现的石狮,神态庄重,凝神眺望着远方。
“洛阳桥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依偎在厚实的桥栏边上,默叹如此恢宏的跨海石桥,如何建造而成!这号称“中国海上第一桥”的洛阳桥,千年之前,那个没有现代化吊车、没有加工机械、没有大卡车的年代,如何将这每一块重达数吨的长石条,运到高高的桥墩之上?如何在滔滔江水之中,打下坚固的桥基?事实,即是完全依靠劳动人民的双手与汗水,如“愚公移山”般地搬运至此。这是数万条青石,在当时,该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融入多少鲜血、热泪建成?
观赏着桥上的每一处精美造形。两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的菩萨石坐像,设在桥中,千年如一日,静默无言地庇佑着每一位来客,庇佑着风雨来袭中的石桥。两边桥头,各设有雕工不同的石塔,层层石塔间是姿态不一的浮雕人物,与一些古文字。细细琢磨那石面上的人物,感觉这些浮雕有着神一般的魔力。敬畏、再敬畏......那神情威武的石虎守卫,那几座形态各异的纤巧石塔,让我默默地揣摩着他们的来历、用途,及他们护桥之神力......
桥中心,矗立着一座雕琢光滑的圆锥形石塔,还有坚固老沉的石亭子。亭旁种有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如同一把把护雨之伞,万古长青悉心呵护着,树下一排排刻着洛阳桥历史文化的石碑。
忽然间,一块红漆字巨石吸引了我的目光。“万安桥”?默念之间,内心极为疑惑,再品读着石碑上的历史沿革记载: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对面桥头,挺立着一尊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他的正气与他一生的丰功伟绩,让访者肃然起敬。这位与我是“仙游老乡”的北宋名臣,集一身的过人智慧,兼有着书法、文学艺术的创作才华。此刻的他,身着太守官服,面容淳淡俊美,两䄂清风、气宇不凡。
敬仰之中,我向这位廉洁奉功的名臣默念道:“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桥下,无数条石砌成的巨形三角桥墩,形似船头。凝神观望中,我先生当起了“解说员”:“这是利用船型桥墩,分开水势冲击。蔡襄还智慧地发动当地渔民在桥墩周围种上牡蛎,这样可利用牡蛎的生长,使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让洛阳桥坚不可摧。”
听先生的一番解说,我自感见识短浅。方才我还认为,那密密麻麻的牡蛎壳黏在桥墩石上,影响了洁净、美观。疑惑解开,似乎顿悟,不禁赞美着牡蛎对古桥的贡献,叹服着蔡襄太守的智慧。
习习凉风扑面而来,桥下大片大片灰褐色的滩涂,似以油画的余色渣涂抹而成,有厚重的抽象。一只洁白的鹭鸟,优雅飞来;它轻盈地停在滩涂之上,漫步寻觅着什么...... 接着,两只、三只,接连飞来,在滩涂之上站成了一幅曲线鹭景;那一双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在柔长的水流边,追寻着螃蟹霸气的奔跑,蛏的深深吐气,还有泥鳅们的欢快跳跃......
回望千年洛阳桥,叹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他以恢宏的气魄,挥写下了瑰丽的历史文化篇章......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