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XX县始终坚持牢固树立“人人宣传营商环境,事事维护营商环境,处处唱响营商环境”的价值取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办好一件事”改革,聚力创建文明城市,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致力打造“便捷、亲清、诚信、法治”XX县,努力让“金牌”营商环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新标识。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精简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压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要件工作。开展对标比优,审批要件和办事环节分别减少XXX个、XXX个;大力推进“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目前全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XXX%,“最多跑一次”事项占XXX%,“不见面”事项占XXX%;开展XX市“办好一件事”试点工作,梳理上报XX项“办好一件事”事项链清单及相关材料,其中创建特色主题事项XX项。二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窗综合受理模式,完善政务服务大厅(中心)一站式审批服务功能。目前县政务大厅可办政务服务事项XXX项,综合窗口可办理XXX项。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化建设。公布“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XXX项,实现“办事不求人”全覆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6小时以内,免费赠送“企业开办大礼包”和《我和党一起创业》主题手册;不动产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建设项目(联审联批)审批时限压缩至XX天;同时打造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XX个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运行,XX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打通便民利企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坚持政务公开。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辅导,做好政策宣讲,确保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让政策实施更透明。二是全面摸清家底。全面梳理惠企政策,确保政策红利全部兑现。目前,我县共梳理惠企政策XX项,已落实XX项,涉及目标企业XX家已经享受到了优惠政策。三是强化监督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XX个监测站点,重点搜集惠企政策不落实的问题线索,及时纠正政府及部门“惠企政策不惠企”等行为;开放投诉电话、网站、邮箱、微信公众号等投诉渠道,发挥群众监督力量,监督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夯实信用工作基础。实行“双公示”月通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信息报送工作。二是多方面加强信用信息应用,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大力推广“信易贷”平台应用,企业注册XXXX个,区县排名第X,授信额度达XXXX万元,成功实现平台授信。三是强化信用创新,创建信用工作试点。成功创建XX镇和XX社区省级政务诚信试点,探索出乡镇和社区政务诚信建设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推动政务诚信建设向基层延伸;成为XX市“承诺即修复”示范县,全面开展一般行政处罚公示案例修复行动,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全面打造“诚信XX县”社会氛围。
一是重视宣传引领作用。“XX县营商”公众号目前已发布XX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登上今日头条新闻,我县“承诺即修复”试点示范工作被多家媒体争先报道。二是强化监管。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制度,进一步拓宽营商环境监督渠道;会同纪委监委、作风办等有关单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联动联查工作,监督XX次,暗访XX次,发现需要整改的问题XXX个,全县范围内通报XX次,移交纪委追责X人。三是坚持“清赖行动”回头看。对破坏营商环境案件零容忍,严肃查处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畅通投诉渠道,强化投诉案件办理,开展重点问题专项督查工作;认真开展了“失信违诺”回头看工作。
(一)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省、市营商环境落实年工作部署,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进政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具备条件的政务服务事项,逐步推行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一网通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以 “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切实解决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落实政策打折扣、 “新官不理旧账” ,政策不通不会办、懒政怠政不想办、怕担责任不愿办,遇到问题绕着走和坐等靠拖等突出问题。
(二)营造更加规范有序的监管环境。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意识,寓监管于优质服务之中,推动具有监管职能的部门要从单纯监管到服务式监管的意识转变。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对政策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推动 “双随机、一公开” 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实现监管全流程整合和常态化,主动倾听企业心声,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力推进执法行为规范化。
(三)营造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环境。建立完善政企对话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对话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建立包联机制,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一对一”联系企业,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解决企业难题;健全政策保障落实机制,涉企职能部门公开政策落实责任主体、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兑现程序、落实期限等,定期分析总结政策落实情况。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 工作机制,打通服务企业 “最后一公里” 。
1.健全扩大内需工作机制。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新基建行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环保生态等方面“短板”。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特色商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区,推进商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精品夜市。(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重大项目共建、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打造区域联动升级版,强化项目布局、要素资源市域统筹,健全跨县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创新跨县域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等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探索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设立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定期核查、动态清零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五化”思路,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x亿元。打造x区域公共品牌,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推进试点示范村和产业薄弱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仓储保鲜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实现生态效益和村级集体增收及林农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托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转用审批制度建设。探索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牵头单位: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投用x国家实验室,加快x研究中心和x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健全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和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评价、创新激励保障、创新成果分享等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建立结对服务龙头企业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数字x”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政府定价机制,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善商贸流通设施,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主动融入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有序放宽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易准入、快准入、真准入。完善减税降费落实工作机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联系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落实“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改善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衔接。稳步推进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零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金融风险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贯彻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研究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规范地方金融监管系统行政行为。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落地运行。(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依法依规加强面源污染精细管控,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分别达x%以上、x%。开展“绿盈乡村”建设,实现“绿盈乡村”占比达x%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打造“三沿一环”绿化彩化森林景观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总结提升雨污分流改造等治理经验,建立健全中心城区水系维护考核管理机制,实现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x%。(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建立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编制x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探索储能上网定价新模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合成革等行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深化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推广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督促企业做好碳排放履约工作。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每个县(市)至少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完善塑料制品管理制度,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件事”套餐改革,健全“马上就办”常态化机制,开展“小时制”试点,实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到x%以上,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到x%以上。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在更大范围推进跨省通办、省内联办、掌上可办、一网好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融入重大开放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行“非禁即入”。鼓励企业参与市场采购,积极推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并购优质资产。借助港澳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发展政策措施。密切与海外重点社团、重点侨胞、华裔新生代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络,引导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兴业。(牵头单位:宁台交流和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1.深化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市县政协联合调研、联动协商机制。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健全完善我市统战工作格局。推广“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司法办案责任制改革,建立健全检察官业绩考评制度,落实检察官退出员额制度。深化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开展律师专业水平评价试点,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实施增收计划,拓宽居民收入增收渠道。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贯彻落实省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制。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稳妥推进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改革完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模式,促进育人方式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职教园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建设。(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深化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指标。持续抓好媒体改革发展,推进电视台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推进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项目。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扶持机制,出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总结提升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壮大动漫游戏、短视频、影视等新业态,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理事制度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完善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创新人才文化激励机制,出台文化产业人才评选办法。(牵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加强平安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平安建设协调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平常跟踪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强化行政调解组织培育。加强扫黑除恶长效常态机制建设,探索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持续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政法”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24小时自助司法服务区建设,深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继续发挥金融工作议事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作用,稳妥处置非法集资。修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构。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建设。(牵头单位: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完善建设干部队伍的制度机制。结合二十大召开之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成果,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实战化专业化能力培训,完善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机制。(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制度机制。深化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持续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在x个乡镇(街道)、x个左右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到2024年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建立村级组织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晋位升级”争创活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力争全市x%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x万元。开展近邻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升行动,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小区党支部建设力度,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党建工作,开展快递物流行业等新业态党组织覆盖。(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人才计划”迭代升级,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海外优秀青年来x学术交流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端人才峰会,建立在外大学生联谊联络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网络主播人才等引进培养的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人才驿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聚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监督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贯通协同,探索解决同级监督难题有效途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巡视巡察联动网,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及整改促进机制。强化监督推动“三农”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健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长效机制。建立“四风”监督举报平台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处理检举控告信息化水平。把基层减负工作纳入监督执纪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系督导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从机制上解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派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工作。探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推动完善“政府投资小规模建设工程阳光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市委深改委负责年度改革任务落实的总协调。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相关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本领域年度改革任务落实。各专项工作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细化分解年度改革任务安排,形成工作台账,每季度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至市委改革办。市委改革办负责牵头建立工作任务总台账,实行“一季一对账、半年一小结、年终算总账”,动态跟踪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市委深改委报告。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委深改委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贯彻执行,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深落细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自公布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特别是教师,认真学习并准确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精髓,不仅有助于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更会明白自己担负的神圣职责。
近日,再次阅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让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作为教师,要始终明确教书育人的初心。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
“五破五立”不应极端化。在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过程中,最让老师们关注的是打破“五唯”观念,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细细深究,所谓的“五破五立”就是要克服短视、功利思想,建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克服重分数轻素质,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克服重科研经费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建立健全潜心教学全心全意育人的制度;克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克服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育人观,注重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于“五破五立”片面的言论,其实,在我看来,打破“五唯”,并不是坚决摒弃,而是以此为据,克服以往人才观片面的价值取向,更多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起来——德育为首,同时关注分数、核心素养、学生终身发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老师们唯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有指向性,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校办学观价值更科学合理。李镇西说:“我想办没有特色的学校。”我觉得这是很多懂教育的人的心声。现在,很多学校的功利化太强,都在努力打造所谓的“特色”。但就其“特色”的本质而言,无非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转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其本身的内涵价值与推广性并不是很强。有许多学者也说: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是日积月累,是源于实践的。是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校的办学观价值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学校,就是要把坚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办学的目标。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科学合理的办学观,就是坚持把人的成长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作为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取向与引领,不再追求功利、短视的办学价值观,不再过分等地追求所谓的“特色”,而是将文化、书香、生活等作为衡量学校的考核指标,让学校真正成为为国育才的温暖圣地。
改革,是为了做得更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研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准确领会其精髓实质,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省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平原、山地,内陆、沿海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省长在2022年全省深化“乡村振兴”行动推进会上的演讲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部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深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行动推进会,这是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具体行动。下面,我就深化“乡村振兴”推广行动、助推“三农”战略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深化“乡村振兴”行动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全省林业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大力推广“乡村振兴”林业科技富民模式,做大做强生态高效林业,有效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据统计,三年来,全省累计推广“乡村振兴”十大创新模式63.7万亩,实现总产值75.3亿元,增收31.7亿元,高效生态栽种的香榧、甜柿、林下套种铁皮石斛、竹林套种竹荪等,都很好地实现了亩产一万元以上甚至2万元、5万元的目标。“乡村振兴”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开辟了新路径,成为全国林业科技推广的标杆,并在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为唯一省级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围绕“三服务”,创新科技富民模式。
针对我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林情,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生产实践、林农增收”的“三服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认真总结研创出“乡村振兴”十大科技富民模式,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林农也增收了。
一是服务主导产业发展。竹产业和木本油料产业是我省的两大林业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竹林面积1365万亩,2021年竹业综合总产值470亿元,约占全国的1/4。木本油料已形成以诸暨、东阳、嵊州等会稽山脉为主的香榧产业带,以衢州、丽水等为主的浙西和浙南油茶产业带,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全省广大林业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充分利用这两大资源,依托香榧、铁皮石斛、竹笋、山核桃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物产业基地,集成立体种植、仿生培育、生态循环等先进技术,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认真反复筛选,总结研创出铁皮石斛近野生栽培,雷竹、毛竹生态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甜柿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三叶青、竹荪等十大成功模式,让科技驱动发挥出乘数效应,推动产业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服务基层生产实践。我省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平原、山地,内陆、沿海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我们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土壤、温度、气候等环境因素,因地制宜,把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制定“套餐化”和“菜单式”的技术方案,使林业科技实用技术带露珠、接地气,让林农“看得懂、学得会、干得成”,做到易学、易懂、易操作,为全省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多种模式也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同为林下套种就有多花黄精、三叶青、竹荪三种高效生态栽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单一产品过剩导致相互压价的现象,规避了市场风险。
三是服务林农增收致富。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模式推广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使“乡村振兴”惠及千家万户,成为山区林农致富的“金钥匙”,让更多的林农走上致富之路。如龙泉市秉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从2012年底开始在毛竹林下套种中药材“三叶青”,现已建立“三叶青”中药材示范基地120多亩,每亩产量按500斤计算,120亩三叶青基地总产量6万斤,按照当前市场收购价200元/斤,产值高达1200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嵊州市长乐镇坎一村发展香榧高效生态栽培,2021年的香榧青蒲最高亩产量达到1500斤,亩产值达到了近3万元。刚才中央7台播放的磐安三叶青例子也是很典型,这些都是值得学习推广的典型范例。
(二)织好“三张网”,构建科技富民体系。
全省各地以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加快林农增收致富为目标,创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织好推广队伍、技术服务、科技示范“三张网”,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科技富民的推广体系。
一是织好推广队伍网。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精干高效”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省级专家和县级首席推广专家为龙头,以林技指导员和责任林技员为骨干,以林技推广能手和社会化林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新型林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和林技推广能手、林业乡土专家队伍,架起“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开发运用“林技通”,通过“互联网+”林技推广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振兴”模式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全省已聘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229名、林技指导员1026名、林技推广能手6800名和首届省级林业乡土专家58名。譬如,宁波奉化往年雷竹覆盖材料用的大多是鸭粪,长期使用造成土壤退化,笋的产量质量下降。省级林业乡土专家虞如坤引进丽水的菌棒废料覆盖雷竹笋,通过三年的试验,较好地实现了竹笋品质的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竹林土壤理化结构的保护。
二是织好技术服务网。自2004年9月举办首届全省林业科技周活动以来,已经坚持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累计召开学术报告会、研讨会140余次,组织送科技下乡3700场次,发放资料32万份,培训林农13万人次。定期举办十大模式专题技术培训班,编印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赠送给林农,让这些新技术真正惠及广大的林农,切实发挥新技术在兴林富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省林业主导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实现山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运用全省1179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和2283名责任林技员,实行联村、联户、联地块,手把手、一对一地指导帮扶,切实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如富阳常安镇永安山村李荣富同志的甜柿基地,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龚榜初研究员的技术支撑下,通过改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培育技术等综合措施,20亩“太秋”新品种刚挂果,今年亩产量达到1500斤,由于品质好,每斤20元被抢购一空,每亩产值达到3万元,总产值达到60万元,真正尝到了好品种好价格的甜头。
三是织好科技示范网。全省各地以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专业示范村、示范户为载体,建设“乡村振兴”模式示范基地,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个基地的“双百”科技示范行动,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充分发挥各级专家的特长,把现代林业园区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教学实践的试验区、培训农民的新平台,推广示范良种良法,创新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新机具,树立了一大批高效集约的示范典型和示范基地。如衢江区全旺镇毛竹精品园从省林业厅实施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以来,连续多年实施推广竹笋覆盖技术,通过前期深挖垦复、配方施肥,后期覆盖增温、水分管理及合理留笋养竹等科学培育方法,不仅能使春笋提前出笋,而且能提高冬笋的产量,达到“冬笋多发”的效果,经过覆盖的基地,冬笋的亩产量达1000斤/亩,按平均售价10元/斤,光冬笋一项产值就在每亩万元以上。
(三)推进“三创新”,放大科技富民效应。
全省各地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积极开展林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和林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放大“乡村振兴”模式的富民效应。
一是创新林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努力实现标准化。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十大模式的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推广地方标准15项、企业标准30项;加强森林食品品牌打造,建立起质量追溯、企业诚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全省已认定十大模式的森林食品基地面积13.8万亩,森林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初步走出了一条品位高、品相好、品质佳、品牌响的精品之路。如“安吉冬笋”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盒5斤装的礼盒装冬笋售价为298元,算下来差不多达到了60元/斤的水平,远超市场价格。目前,安吉全县已有16家农业合作社获得县林业局的商标使用授权,并同时使用了溯源管理系统。这些建立合作关系的合作社,冬笋收购价比市场价高1元至2元,为林农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二是创新“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努力实现特色化。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壮大一产、发展二产、培育三产”的思路,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新业态,推进林下种养、产品加工、休闲养生等“三产”融合,形成主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温州乐清的金传高同志长期与**农林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不断研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组建了石斛行业最高标准的石斛组培工厂,并将现有生态种植模式结合生态休闲养生为一体,开发石斛行业新模式─石斛休闲谷,基地亩产经济效益达12万元。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金传高同志主动带领和支持当地农户共同致富,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500人左右,辐射农户种植规模达2000亩,有力推动了当地石斛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创新林业经营体制机制,努力实现规模化。全省各地在总结推广“乡村振兴”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推行林木股份制、林地股份制和家庭林场三种新型经营体系,引导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实现“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如浦江县组建香榧林地股份合作社22家,参股农户近3000户,累计参股林地面积达1.9万余亩,加快了产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步伐,推动了林业持续增效和林农持续增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乡村振兴”推广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在发展布局上,以“盆景”为主,受益面还不广。“乡村振兴”模式还没有在全省得到系统全面的推广应用,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基地发展不平衡,企业、合作社、大户数量规模不大,综合发展能力不强,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在发展政策上,以项目带动为主,要素制约还比较大。由于部分模式投入周期长、产出慢,缺乏长期政策扶持,一定程度影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受农村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和人工工资增加等因素影响,与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是在发展能力上,以一产为主,“三产”融合度还不高。大多数模式总体上仍停留在初始的发展阶段,产业链不全,经营主体和品牌培育相对滞后,二、三产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度不高,规模集聚效应偏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认清形势,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在助推“三农”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 “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一项新部署,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刚刚召开的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要求,认真制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省域“大花园”建设,加快建成森林**。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我省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要认清形势,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化“乡村振兴”行动为重要抓手,不断放大科技富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让现代林业发展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一) 深化“乡村振兴”行动是振兴林业产业的重要途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林业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林业产值5127亿元,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8%林业产值,淳安、临安、安吉、龙泉等重点林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林业,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产业大省”的跨跃。特别是以“乡村振兴”为代表的产业富民模式,有力地提升了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途径。如乐清市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全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年产铁皮石斛鲜条、枫斗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0%、80%,全市铁皮石斛实现产值约18亿元,从业人员5万余人。深化“乡村振兴”行动,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调整优化林业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建设更加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
(二)深化“乡村振兴” 行动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林业的期待持续升温,迫切希望有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森林食品和丰富的林业产品,这对林业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是林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就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大前提下,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壮大生态经济,研究解决供给侧结构不适应、不符合、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深化“乡村振兴” 行动是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把过去提出的“生活宽裕”变为现在的“生活富裕”,虽是一字之差,却充分体现了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良好态势,更强调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山区林区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总体上看,我省种植养殖业附加值较低,特别是林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整体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林业促农增收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乡村振兴”行动,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苗等林下经济和高效生态栽培的木本油料产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源源不断地给山区农户带来财富。
(四)深化“乡村振兴” 行动是林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
我省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发展相对滞后,林业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山清水秀”是这些区域最引以为豪的生态禀赋,但是目前多数生态资源依然沉睡,发挥“靠山吃山”的特色优势只是冰山一角,大量低收入农户还处于“捧着金饭碗等饭吃、找饭吃”的尴尬境地。“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就是按照农户自主意愿和劳动力、当地生态资源特点,针对性地引导农户选择特色种植、入股经营等模式,因户施策、因地施策,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比如,松阳县大力推进“种树养老,种榧致富”,玉岩镇吴山头有个农户叫吴晓元同志,2019年种了800余株香榧小苗,如今产量超3000斤,收入6万元。这充分说明道找准了、路选对了,产业才有活力,百姓才能受益。
我们要把深化“乡村振兴”行动与推进林业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低收入农户找准路子、选对产业,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生态经营模式运用、加工设施设备、先进工艺技术、质量安全监测、配套基础设施等一些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工商资本和经营大户与低收入农户合作开发,推动低收入农户持股增加财产性收入,着力解决山区低收入农户的发展障碍,帮助山区群众早日实现生活富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深化 “乡村振兴”行动落地见效
深化“乡村振兴”行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三产”融合度,不断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加快林农增收致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落实任务。
深化“乡村振兴”行动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25年,全省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推广基地120万亩以上。
一是认真制定行动计划。通过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已有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杭州、绍兴、丽水等地已先行一步,编制了三年规划并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效果十分明显。下一步,各地要积极行动,明确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发展的规模、方向和重点,制定计划,争取在明年3月底前,全省除嘉兴、舟山之外的9个市全面完成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有建设任务的县,要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优化布局、落实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发展推广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乡村振兴”是林业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具体抓手,我们在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十大模式,要不断进行深化和拓展,以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模式和内容。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基层林业科技人员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并进行深度挖掘和认真总结,形成更多的“绿色、生态、高效”的科技富民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当地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注重当地林业产业特色,合理确定“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和规模,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的具体模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广。要不断推动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过去主要以种植为主向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效益,真正形成富有活力、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全产业链。
三是做好示范和集聚的文章。一方面,要做好示范带动的文章,认真总结成功的科技富民模式,建设示范样板基地,通过示范基地辐射,不断扩大“乡村振兴”模式规模,到2025年在全省建成一大批“乡村振兴”的富民典型;另一方面,要做好产业集聚的文章。不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三权分置”,鼓励经营权流转,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投入,与林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县域“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发展的集聚区。通过集聚区的示范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的惠民功能。
(二)坚持精准施策,确保建设质量。
一要立足生态化经营。各地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实施地点和经营措施选择中,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避免过度经营、饱和开发,切实防止水土流失和地力退化。尤其是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品管理,确保可食林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生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良种选育,特别是香榧、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要切实加强良种采穗圃和育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品种全覆盖的良种种苗保障机制,稳妥推进适生新品种发展。
二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各地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要坚持以标准化整合品牌、提升品牌,制订“乡村振兴”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的技术标准,建立起政府宣传引导、行业协会主导发展的品牌创建模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要推行“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编制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示范模式,以特色林产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三要着眼精准帮扶。“乡村振兴”模式,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要把发展“乡村振兴”与林业精准帮扶结合起来,在低收入农户集中的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加大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让资金、技术向这些基地倾斜,通过产业、科技帮扶,解决山区低收入农户的发展障碍,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模式的富民作用。要加大推进力度,对香榧生态高效培育、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成熟的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政策扶持办法,提高扶持标准,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结合深化林改抓推进,加快林权资产化,引导工商资本与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既发展富民产业,又增加林农财产性收入。
(三)坚持科技引领,完善推广网络。
“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模式大多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精细化和集约化程度也较高,这就需要发挥林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把先进适用的技术传授给林农。要建立“乡村振兴”科技人员挂钩帮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力度,打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通道,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共建共享林业发展成果。
一是科技帮扶机制要更灵。按照“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要求,完善省级指导专家、县级首席专家和乡镇责任林技员联系制度,组建“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指导专家团队,充分发挥林技推广专家在“乡村振兴”林技推广深化行动中的作用,使“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成为高效生态林业的示范区和生产区,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的试验区和创新区。广大林业科技人员也要按照“把论文写在林地上,成果送到林农家”的要求,深入林间山头,手把手、面对面地把技术传授给林农。
二是科技服务水平要更高。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要求,加快乡村一级林技推广能力建设,研发基层林技推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林技通”的更多功能,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层林技推广与管理手段,为林农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林技推广服务;林业科研单位要加强与林技乡土专家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对林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激发民间林业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技术培训力度要更大。通过第一轮三年行动的计划实施,我省“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涌现出了很多典型,除了刚才会上介绍的,省厅总结出了50个“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案例。各地要根据实际,及时发现好经验、好模式,并进行认真总结;要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和科技示范户的典型引领作用,提高公众对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认知度;要加强新模式、新技术的培训示范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操作规程,编印技术手册,举办技术讲座,以典型示范带动,户帮户,村带村,真正让生产经营业主和农户看得懂、学得会。
(四)坚持凝聚合力,营造良好环境。
一要争取各方支持。省里将继续加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力度,整合林下经济和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重点支持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雷竹、毛竹生态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甜柿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三叶青、竹荪等“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各地林业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争取支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模式、发展政策的研究,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指导、技术服务等工作。要主动协调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力度,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发展的合力。
二要加强科技合作。各地要充分利用省内外林业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引导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合作,落实产业培育、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科技服务;省林科院各地分院要建立团队特派员制度,根据地方“乡村振兴”模式特色和需求, 推广一批新型技术、创建一批现代基地、推动一项扶贫工作,逐步形成“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促进林业生产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推广已纳入森林**建设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层层落实考核责任,确保工作任务完成。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对在“乡村振兴”推广行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在评选先进、申报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一线基层林技人员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志们,深化“乡村振兴”行动,事关农民增收和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富民模式,不断扩大现代林业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林业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为我省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作出林业新的更大贡献!
工作中处处想着群众,处处从群众利益出发,只有奋发进取,才能争做时代的先锋,才能成为群众爱戴的干部。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中央、省委系列改革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急需和民生关切必备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集成,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动“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健全扩大内需工作机制。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新基建行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环保生态等方面“短板”。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特色商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区,推进商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精品夜市。(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重大项目共建、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打造区域联动升级版,强化项目布局、要素资源市域统筹,健全跨县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创新跨县域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等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探索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设立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定期核查、动态清零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五化”思路,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x亿元。打造x区域公共品牌,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推进试点示范村和产业薄弱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仓储保鲜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实现生态效益和村级集体增收及林农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托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转用审批制度建设。探索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牵头单位: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投用x国家实验室,加快x研究中心和x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健全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和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评价、创新激励保障、创新成果分享等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建立结对服务龙头企业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数字x”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政府定价机制,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善商贸流通设施,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主动融入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有序放宽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易准入、快准入、真准入。完善减税降费落实工作机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联系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落实“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改善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衔接。稳步推进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零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金融风险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贯彻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研究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规范地方金融监管系统行政行为。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落地运行。(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依法依规加强面源污染精细管控,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分别达x%以上、x%。开展“绿盈乡村”建设,实现“绿盈乡村”占比达x%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打造“三沿一环”绿化彩化森林景观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总结提升雨污分流改造等治理经验,建立健全中心城区水系维护考核管理机制,实现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x%。(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建立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编制x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探索储能上网定价新模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合成革等行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深化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推广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督促企业做好碳排放履约工作。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每个县(市)至少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完善塑料制品管理制度,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件事”套餐改革,健全“马上就办”常态化机制,开展“小时制”试点,实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到x%以上,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到x%以上。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在更大范围推进跨省通办、省内联办、掌上可办、一网好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融入重大开放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行“非禁即入”。鼓励企业参与市场采购,积极推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并购优质资产。借助港澳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发展政策措施。密切与海外重点社团、重点侨胞、华裔新生代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络,引导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兴业。(牵头单位:宁台交流和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1.深化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市县政协联合调研、联动协商机制。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健全完善我市统战工作格局。推广“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司法办案责任制改革,建立健全检察官业绩考评制度,落实检察官退出员额制度。深化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开展律师专业水平评价试点,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实施增收计划,拓宽居民收入增收渠道。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贯彻落实省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制。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稳妥推进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改革完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模式,促进育人方式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职教园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建设。(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深化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指标。持续抓好媒体改革发展,推进电视台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推进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项目。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扶持机制,出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总结提升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壮大动漫游戏、短视频、影视等新业态,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理事制度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完善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创新人才文化激励机制,出台文化产业人才评选办法。(牵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加强平安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平安建设协调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平常跟踪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强化行政调解组织培育。加强扫黑除恶长效常态机制建设,探索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持续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政法”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24小时自助司法服务区建设,深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继续发挥金融工作议事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作用,稳妥处置非法集资。修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构。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建设。(牵头单位: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1.完善建设干部队伍的制度机制。结合二十大召开之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成果,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实战化专业化能力培训,完善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机制。(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制度机制。深化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持续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在x个乡镇(街道)、x个左右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到2024年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建立村级组织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晋位升级”争创活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力争全市x%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x万元。开展近邻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升行动,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小区党支部建设力度,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党建工作,开展快递物流行业等新业态党组织覆盖。(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人才计划”迭代升级,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海外优秀青年来x学术交流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端人才峰会,建立在外大学生联谊联络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网络主播人才等引进培养的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人才驿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聚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监督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贯通协同,探索解决同级监督难题有效途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巡视巡察联动网,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及整改促进机制。强化监督推动“三农”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健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长效机制。建立“四风”监督举报平台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处理检举控告信息化水平。把基层减负工作纳入监督执纪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系督导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从机制上解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派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工作。探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推动完善“政府投资小规模建设工程阳光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市委深改委负责年度改革任务落实的总协调。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相关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本领域年度改革任务落实。各专项工作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细化分解年度改革任务安排,形成工作台账,每季度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至市委改革办。市委改革办负责牵头建立工作任务总台账,实行“一季一对账、半年一小结、年终算总账”,动态跟踪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市委深改委报告。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委深改委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贯彻执行,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深落细落实。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反映在工作中,结合培训业务发展,我认为一定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教育培训设计能力。切实通过调研、走访、专家访谈、做好培训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参训干部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各类财经人才工作实际的专项模块及课程,通过培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的应用。充分发挥我院技术实力,搭建相关教学平台,为广大参训干部提供集训后的网络课程并能进行跟踪,绘制好学员的学习地图,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统计分析特定人群的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并反馈到培训的课程改进上,形成学习闭环、反馈闭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四是强化并引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培训的宣讲及宣传,让广大参训者拥有学习能力并能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益处,授之以渔,帮助参训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巧,提升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全民学习的发展。
五是研讨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必要培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帮助广大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一方面同企事业对接,将他们需要的知识技能提前转化并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对基本工作技能的萃取,逐步形成职前教育的课程模块,帮助广大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学生-职场的中间转化。
一位南方女孩到沈阳一下火车就感到了温暖:网约车司机主动打电话给她,让她能出站立刻乘车,还热情地介绍沈阳好吃的和好玩的。受感动的她又把在沈阳的温暖细节发到短视频平台上,点赞量超10万。
一个人,一件善举或恶行,可能会给一座城市添彩或者减分。那么,百万人、千万小善相加呢?日积跬步,必有大成。辽宁省力推“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活动,正是要汇聚全员参与建设营商环境所迸发的聚沙成塔的力量。
环境,首先是文化。其中包括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开放包容的利他意识,阳光向上的积极氛围。透过日常随处可见的文明善举,人们能够感受到这里的社会包容性、生活舒适度、精神归属感;通过与当地人的办事交往,人们能够体察到这里的规则意识、善治水平。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虽说落脚点在市民整体的主人翁意识上,但先锋队是承担各项政务服务职能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干部。客观地说,不少拥有执法权的管理者遇到问题不是把自己摆进去,而是心里想着“企业好不好与我有一毛钱关系”,让自己置身事外。
观念要转,“官念”先要转。以“商本位”取代“官本位”是要津。安商、富商,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给纳税人当靠前服务的“店小二”,一点儿不丢人。反之,如果人人为一己私利去破坏而不是建设营商环境,哪会有健康的经济生态及良性循环?有些投资者可能遭逢一次小伤害就离开了,再不会来了。“商本位”意识说到底是服务意识、共赢思维,让投资、发展有安全感,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任何一个隐性障碍和“潜规则”,都可能让企业举步维艰;任何一道人为设置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都会让群众心生芥蒂……
怎样培养融入精神?德治化人,法治正人。精神激励和制度约束并重,干好干坏不一样。给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问责追责。把评价权交给企业和群众,把绩效考核同“好差评”紧紧挂钩,辽宁政务服务将“好差评”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并建立了差评投诉整改落实闭环管理机制。此可谓“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一道措施保障。
20xx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破立并举、多点发力,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纠偏了传统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同时对新时代人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也倍感责任重大,惟细照笃行,不负初心。
用心用情,立德树人是根本
《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这是新时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一日活动不仅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培养,更要关注思维发展,着力在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上做好启蒙,为未来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课题。记得在我们小时候,聪明懂事听话、学习名列前茅往往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倾向长期以来都存在。记得寓言般的故事:有人问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这样答道:“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答案,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以德树人。
新时代,智商、分数不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五育”均衡的观念尤为重要。幼儿就像一张白纸,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却无法正确的判断是非。都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很重要,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新型教育观为指导,从实现促进幼儿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日常教育教学目标出发,在活动中突出“德育”的统领地位,全面把握“德育”教育“方向盘”,让每个孩子都能以德为基、以德树人,切忌强行用单一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幼儿个人的活动行为。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寓德于教、寓德于学呢?我认为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游戏、日常教育的开展,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向幼儿传递真善美,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确保德育成效。
比如,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舞台表演、国旗下讲话、观看革命传统影片等方式,了解我们党的成长历程,熟知那些优秀党员的动人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又比如,可以利用“雷锋日”、“重阳节”等契机,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孝敬老人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形成诚实、勇敢、谦虚的思想品质,培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再比如,开展“小熊请客”、“乘火车”等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感染到角色中模范人物的力量,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将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铭记初心,为爱坚守是前提
《方案》要求:要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一个时期以来,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突出,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实际与初衷。《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克服小学化倾向”的要求,指明了中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新风向、新目标,是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园办园、幼师育人的根本遵循。
清澈童年,青纯幼师,幼儿园启蒙教育就应该永葆清新之色,常吹清爽之风。落实《方案》要求,都是局中人,没有旁观者。我认为铭记育人初心、践行服务理念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幼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孩子初次接触社会的引路人,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百分百投入百分百的爱,用爱诠释对党的幼教事业的绝对忠诚,让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乱了孩子们的开学节奏,虽然我深知,孩子们在家长身边是安全的,但对这些“小可爱”的牵挂却始终萦绕在心头。孩子们在家听不听话?有没有认真吃饭?面对未知的疫情,会不会感到害怕?本着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我第一时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自我防护知识,每天在群里发布疫情最新信息,通过微信、QQ视频和家长们热切交流孩子的健康情况,随时关注孩子们每一点动态。此时我虽不在孩子们身边,但我希望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热切关怀,而孩子们也时常通过家长的微信与我视频、问候我,让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绕在心头,给予是相互的,爱亦是如此。
在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之前,我总是怀疑自己不太适合这份职业。但是回顾自己从教10多年的点点滴滴,我认为我在工作中不断磨砺,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不断成长。看着这些孩子从黏人的“小不点”到成熟的“小大人”,从曾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如今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在育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丰盈充实的满足感,收获了沉甸甸的爱与快乐,更看到了幼教工作的意义所在,明白了自己的牵挂所在。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守。幼儿教育工作看似单纯,实则责任大、任务重,选择做一名幼儿教师,就选择了一份特殊的责任与担当。工作中难免会有倦怠之感,但什么样的力量伴我同行,我觉得可以是一个拥抱、一次感动,可以是一个渴望的眼神,一句温情的话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读懂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老师与孩子的爱,存于空气中,融于点滴间。
强化师德,提升自我是关键
《方案》也对教师考核晋升标准作出了根本性规定,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是立身之本,尤其作为幼儿教师,给孩子一小杯水,本身更应该有一大杯水,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调研时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问,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我对师德认识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也认真思考了“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这个命题。
学习实践要“两手抓两手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时刻保持学习的劲头和热情,通过学习以更好地引导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不断提升自我。
言行举止必须打铁自身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始终坚持“为人师表”的高线,时时处处事事有“师”的样子,以身立德、以身立教,美其道、慎其行,重言教、更重身教,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因为在乎所以付出,无论再苦再累,我也始终无怨无悔;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幼儿教师要勇敢的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全面贯彻落实《方案》要求,始终满怀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孩子们付出所有的青春与心血,让祖国的花儿拥有更灿烂的明天!
9月27日,--公司全体中层干部在总部四楼会议室召开作风建设推进会,会上纪检委员传达了上级作风建设的讲话精神,史总做了重要讲话,同时要求全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本人就此次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深刻认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作风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自觉抵御不正之风现象的侵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要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从事的服务工作,一切必须在成长中不断完善和在成长中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三是要做到坚持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然会鼠目寸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形势,一些人之所以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团结协作、督查到位,营造良好的中心服务环境
作为中心主任的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管理人员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坚持以制度管人,大力提倡同志之间的团结协作,以“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准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工作态度不积极,不称职的同志一律严惩,共同帮助他们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和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中心管理和服务形象。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一定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照“怕、慢、假、庸、散”五方面突出问题,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建设和谐恒源、美丽恒源添砖加瓦。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郑新民谈英语教学与研究”深感在这里花点时间来讨论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所思,所想,所为来积极参与这场重大的教育评价改革,因为有效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有利于提供最佳环境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也因此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挑战。据了解,在大部分的英语课堂里,教师都会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来教学,如教授专业知识,传达期望,分析批判,鼓励表扬,加强纪律(现在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规约)等。多年以来,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理念,即避免使用母语(汉语)来教学。但我们认为如果使用得当,汉语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课堂管理工具。如果我们不说汉语,有时候很难让学生立刻弄懂一些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定义或语法/语义上的规则等,反而增添了学习上的负担。由此可见,适当地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是很有必要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建设健康的课堂文化至关重要,甚至为学业成功奠定基础。我们认为师生关系融洽很重要,我们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们进行全班或一对一的谈话。教师简单的举动,比如课前在教室外问候一下学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正效应。但是,对于学生的考勤工作我们应该大胆抓起来,管起来,要做好过细的核实工作,及时跟班导,辅导员,直至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通气和汇报。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出发点是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是为他们负责任。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守规矩,懂纪律,努力向上的英才。不少教育家指出,教师平衡温暖和强大边界的能力是成功人际关系和课堂管理的关键。
有一点必须重申,保持相互尊重并不意味着我们跟学生只是朋友,我们可以对学生友好和支持,但我们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我们在严以律己的同时,也要负起我们该负的责任。教育人士普遍认为,为学生们建立恰当的课堂行为是作为教师所必须努力践行的。现在的不少学生随意在上课期间进食,例如是菜包和肉包这样味道很重的食物,我们应提醒他们要遵守课堂所需要的基本礼仪。我们很有必要经常性地向学生传达我们的期望与要求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做到苦口婆心,这对于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对他们的期许。开学伊始,我们就要跟学生说清楚课程目标,行为规范,让他们要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主动自觉争取多发言,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和社会实践等。
为了让50分钟教学更有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在一节课内教学模式不宜单调,要多变化活动形式。过于沉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分心,并可能导致行为不端。现在的课堂大都有多媒体,但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而要注意视觉提示的多样化,例如,把照片/绘画贴在班级的黑板上就可以用来帮助组织活动,不要老是使用PPT,何乐而不为?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堂活动顺序的安排,是先听写,还是先练习会话?是先讲语法,还是先做语法习题?要经常反思我们之前的课程是否成功。利用我们获得的教训来更有效地安排各种活动,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管理之目的。
大家都知道,尽管这些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不少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比较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论文季节到来时,不少教师都在抱怨不知道学生在写些什么,造成批改过程中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只好靠吃零食来镇定情绪。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认为有学生对语言要素综合应用能力弱的问题,表现在词汇掌握量有限,无法分辨在何种场合使用正确的雅俗用词,语法实际应用能力差,时态运用不恰当、混乱,句法不扎实,写作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对学术写作更是凸显思路狭窄,逻辑思辨印记模糊,对文体、修辞知识严重缺乏,课外阅读量太少,思维和应用受限于薄薄的几本教科书。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应该齐心通力协作,在课堂上要一起齐抓共管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工程,对于作文/论文,我们要尽可能地全批全改,甚至是面批面改,不能只是轻描淡写地注上一两句批语,划上一个分数等级。对写作问题如果不予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写作的兴趣和机会,何谈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谈争取国际话语权?
最后一点建议,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把问题学生变成我们喜欢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事实上,我们应该这样去想,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成功。我们要像关心自家孩子那样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需要哪些帮助,尽量及时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相信他们,这样他们就一定能成长!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反映在工作中,结合培训业务发展,我认为一定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教育培训设计能力。切实通过调研、走访、专家访谈、做好培训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参训干部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各类财经人才工作实际的专项模块及课程,通过培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的应用。充分发挥我院技术实力,搭建相关教学平台,为广大参训干部提供集训后的网络课程并能进行跟踪,绘制好学员的学习地图,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统计分析特定人群的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并反馈到培训的课程改进上,形成学习闭环、反馈闭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四是强化并引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培训的宣讲及宣传,让广大参训者拥有学习能力并能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益处,授之以渔,帮助参训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巧,提升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全民学习的发展。
五是研讨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必要培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帮助广大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一方面同企事业对接,将他们需要的知识技能提前转化并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对基本工作技能的萃取,逐步形成职前教育的课程模块,帮助广大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学生-职场的中间转化。
探索街道社区规模调整,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研究制定街道社区调整设置标准,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2022年全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x市持续全面深入推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下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手棋”,努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精神、符合省委举措、彰显x市特色、契合基层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路径。
一、突出功能定位,强化协调性联动。
x市针对以往城市各领域各部门条块分割、联系不紧、各自分离的问题,积极践行“战区”理念,着力提升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枢纽,统筹区域各类组织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着眼互联互动。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把“大工委”机制写入街道“三定”规定,市县领导干部兼任“大工委”召集人,吸纳x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共驻共建,推选x多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每年签订共建协议,开展项目认领、结对帮扶等活动x多场次。
二是着眼赋权赋能。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明确街道延伸县(市、区)政府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组织协调权、监督检查权,赋予街道重大决策建议权、规划布局参与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对县(市、区)直派驻机构的绩效考评、评优评先、干部推荐以及人事考核与任免征求意见权、干部统筹使用权等权力,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提升街道“话语权”。
三是着眼共治共管。动员全市x多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认领志愿服务岗位x多个,增强街道社区治理力量。根据不同党员工作性质、能力特长、服务意愿等,及时编入小区(网格)党支部,建立积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在职党员“双管”、离退休党员“托管”、流动党员“协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突出机构设置,强化有效化管理。
针对以往街道社区管理幅度过大,组织和工作覆盖存在缺位的问题,通过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严密的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有效领导。
一方面,探索街道社区规模调整,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研究制定街道社区调整设置标准,适应城市拓展建设和基层治理新形势,探索推进村改社区,全市共推进x个城中村、城郊村改社区。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设置,自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全市共有x个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有效理顺辖区各领域党组织的归属关系,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
另一方面,探索成立区域“党建联盟”,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吸纳相邻社区、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党组织等为成员,推行联盟理事长制,共商共治区域治理问题。延伸组织覆盖触角,全面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网格上,针对不同小区类型,灵活组建小区(网格)党组织x个、楼栋党小组x个,覆盖率从过去“空白点”提升到x%,引导新成立、改选小区业委会x个,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交叉任职”比例提高x%,将党组织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三、突出主责主业,强化规范化运行。
针对以往街道定位不清、任务繁杂、责大权小、机构冗余等问题,从明责赋权减负上实现突破,推动街道规范运行。
一是明确职能职责,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差异化制定街道(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街道党工委重点履行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职能,并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取消县(市、区)直单位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和对社区的评比考核。积极推进街道权责清单和办事指南修订工作,进一步理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联动顺畅”的县乡关系,街道职责普通压缩x余项,清理“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x余项,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推行大部制改革,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将街道内设机构重新整合为党建工作、机关综合、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办公室;设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巡查大队、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机构,推行“一门全办”“一窗集成”“一枚印章”,提升服务效率。
三是建强执法队伍,通过明确派驻机构属地化管理模式、下放人事管理权限等方式,由街道机关综合办公室联络协调派驻机构。同时,将职能部门执法人员与街道干部统筹成立综合巡查大队,编入治理网格由街道指挥调度,提高街道综合执法效能。
四、突出智慧赋能,强化信息化治理。
针对基层治理特别是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基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加强智慧赋能,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一是助力城市治理,依托“数字城管”,综治“天网”系统等平台,在县级集成设立综合网格治理指挥中心,在街道综合巡查大队设立分中心,实现网格巡查,社区汇总,街道报单,县级指挥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全闭环操作。同时,配套建立分色处置、追溯、考评等机制,通过指挥中心后台实现“件件有回音、件件可追责、件件有评价”。
二是助推社区服务。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各级党建、政务、城市管理服务等数据信息资源下沉社区,推动部门与社区数据互通共享,实现信息全采集、活动轨迹全掌控、数据信息全共享。围绕“善政、便民、兴业”三个领域,拓展智慧交通、“水滴分”垃圾分类、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等N个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集社区党建、公共服务、监控预警、智能呼叫、居民互动于一体的智慧平台。
三是便利居民生活。按照功能多集聚、服务全下沉、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在街道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小区红色驿站添置高频事项自助服务终端机等设备x多台,下放营业执照发放、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权限x多项,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全面推广“智慧党建”微信小程序或app,大力推行线上预约、网上办理、上门代办等服务,逐步融入家政服务、生鲜配送、充值缴费等功能,丰富“指尖生活圈”。
五、突出资源下沉,强化制度化保障。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动体制、动利益、动资金,需要市、县党委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以制度形式固化保障措施。
一方面,压实主体责任,市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事项,市委书记亲自调研、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先后召开专题会及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传导压力。相关县(市、区)党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城市基层党建1号课题或县委书记领办项目,有效保障改革落地。激发干部热情,鼓励县里从上向下调剂使用行政事业编制,解决街道力量不足问题。制定出台《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参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执行,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增长机制,逐步解决身份、待遇、出路等问题。
另一方面,整合资金资源,全市筹措资金x元,建设“1+N党群活动圈”,即每个街道建设1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x个城市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小区、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红色驿站”x个,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资源,推动活动阵地向党员群众开放,推进家教、文教、医疗、就业等服务资源进街道、进社区、进小区。
预期?看不见摸不着,价值何在?
兹举一例。辽宁大力矫正“新官不理旧账”,严厉整治政府失信行为,最近几年清偿各种政府欠款数百亿元。花这么大代价买啥?徙木立信,买的是预期。
预期的价值被数学家厘定为:每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每种结果的价值之和。这么说可能有点“绕”。比方说网购,预期价值在哪里?用户体验。怕上当的心理使线上消费更关注“差评”而忽略“好评”,这也是卖家害怕“差评”的原因。投资者也一样,他们更关注当地市场主体的真实体验,以此规划自己的投资。德国宝马集团不断追加投资在沈阳建设新工厂,甚至把研发总部落在这里扎根,源于确立了稳固的投资预期。
良好的营商环境说简单也简单:服务讲诚意,政策讲诚信,市场投资主体有稳定可预期的“安全边际”。亲商、安商、富商就像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每一棒都全力以赴,不能总想着把压力和麻烦甩给下一棒。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承诺说黄就黄,规划说改就改,政策说变就变的“权力任性”是政府公信力的大敌。重招商轻安商的种种表现,说到底还是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担当。
所以,预期价值看似远在前方,其实就在当下和脚下。稳定预期不仅可“经营”还可“管理”,其要义在风险管控,尤其是要管控可能产生巨大损失的风险点。我们常能看到,对预期价值“杀伤”最大的往往是具体个案如债务违约“爆雷”事件。市场风云莫测,债务违约不独“偏爱”哪一省哪一市,如何因应?辽宁省一位地市领导分享了心得:做好预期管理,不待“爆雷”先“排雷”,“扛包”而非“甩锅”,抓住苗头提前介入,主动防范、分担、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引导舆论下好先手棋,廓清、匡正地域“污名化”。
察秋毫之末,方可言有过人之智。能否管理好发展预期,做到预见、预警,做好预案、预备,考验的是善政之谋。即使某些介入未能完全阻止“爆雷”,其主动管理预期的积极作为也很有价值。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