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20xx年xx月xx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xx年2月4日,公布了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xx年xx月xx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__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一、提出背景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其《曲水诗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诸多论著中,“文化”二字,意味着以文字、文章、文采承载的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教化”“教行”世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这一战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在乡村先行。
二、发展现状
从我国发展的现状而言,城乡发展最不平衡,农村发展最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的是农民,乡村振兴中关键的一环文化振兴,农民对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三、深层原因
1、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矛盾之变就决定着全局之变。乡村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短板,乡村现代化的水平就决定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农村。
2、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城镇中国时代难题的战略选择。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作为人口大国既要全力以赴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又要进行快速的工业化,这是一个两难的工农关系问题。
3、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突破口。“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行政概念?实质上,乡村是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镇中国时代的城乡融合概念。乡村不再只是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的价值优势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四、具体举措
第一,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杜绝一刀切、形式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通过向上级申报等多种方式方法,获得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做好宣传,完善功能配套设施。
第二,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举办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其经济待遇。
第三,注重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其知名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尽管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和旅游相融合,就会产生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此优势,在老区周边打造农家乐,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上升,人民的幸福感得以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xx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xx区xx镇xx村因地制宜,把建设“村庄整治环境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美丽xx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xx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第一工程。本报告以脱贫攻坚收官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历史交汇期为背景,以个人驻村一年多以来的工作实践和心得感悟为切入点,结合村情实际和个人思考,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xx区xx镇xx村位于xx市第一高峰——四峰山北麓,背靠“亚洲第一坑”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南与鄂东南风景名胜东方山相连,西枕白雉山,北拥凤凰山,东临石桥水库。共有8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410户1641人,精准脱贫对象37户106人。村域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0亩,森林面积3500余亩。村党支部现有4个党小组,48名党员,村“两委”班子3名,聘用后备干部4名,“一村一名大学生”1名。
(一)寓村于自然,依山傍水建设近悦远来的宜居村庄。xx村有着“湖山第一”美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规划先行促发展。乡村不同于城市,农村建设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否则就会丢掉根本、失去灵魂。xx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尽力守护原生态风光,投资360万元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规划村庄建设,形成了以灰色为主色调的新楚风建筑风格,一条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发展之路正在xx徐徐铺开。房屋改造留乡愁。xx村全域动员村民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根据村民意愿对沿线村民院墙进行仿古重建,经营性民居改造经过验收后能得到400元/平方米补贴。如今陆续建成“楚风新韵”风格党群服务中心、谢家老屋湾和xx大湾整体改造、农家乐、游乐场等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游客如织的乡村旅游“打卡”新地标。生态宜居抓示范。坚持“三个推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一是推广生态公厕。集中力量拆除村湾旱厕、猪圈10余处,新建生态公厕8座,农居环境持续改善;二是推广污水处理末端。采取PPP模式建成无害化粪池3个,对每户村民厕所进行改造贯通,打造村村联通布局的污水处理管网,实现了村民生活废水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闭环管理;三是推广清洁能源。先后在上熊、老屋等美丽乡村示范湾建成2座垃圾分类无害化堆肥点,深入推进xx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寓产于农业,因地制宜打造链条完善的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上xx村不盲目求新,因地制宜深耕大农业、发展手工业、延伸旅游业,认真做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这篇文章。稳固现有产业提高经济收益。面对产业发展困局,xx村通过“外引内育”初步建成以旅游为主、种植业与加工业为辅的产业布局,不断壮大了华兆山庄、中草药种植基地、樱花基地等十大产业项目营收,年均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迈过40万元大关,年带动周边村民及脱困户就业超5000人次。引进新型产业激活消费潜力。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拓宽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新建具有四级储水功能的陶家海挡水坝和桃李天下采摘项目,协调黄石熊家境,引进航空运动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兴建滑翔伞飞行体验基地,不断延伸xx旅游产业链,激活生态旅游的消费潜力。发展农旅产业塑造旅游名片。按照“农业向休闲旅游型升级,旅游向全域村湾延伸拓展”的思路,依托天然的自然条件优势,推动“旅游+”发展融合产业,从陆峰寨至谭家垅水库、陶令故居、到四峰山门楼建设玻璃水滑漂,丰富乡村旅游项目,陆续举办丰收节、登山节、啤酒节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高峰期带动各项消费超百万元,为xx村塑造了一张生态旅游的靓丽名片。
(三)寓文于民风,多措并举培育淳朴和睦的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作为曾经典型的“后进村”,xx村在不断的革故鼎新、移风易俗中,形成了“精诚团结、同舟共进,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24字“xx精神”,成为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市级文明村。移风易俗树新风。着力推动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乡规民约宣传全覆盖,打造“晒家风、树新风、创十星”等特色宣教品牌。发挥本村全省道德模范彭秋枝、xx道德模范谢学中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村民易风俗、除陋习、树新风。环境整治夯基础。狠抓“环境整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先后完成全湾安全饮水工程、塘堰塘坝改造,新修陈泉港、南渠近100多米,建成中草药种植园400余亩,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无线广播网覆盖、生活污水管网铺设、数字电视入户、电信宽带入户建设等。完善配套换新貌。安装太阳能节能灯等设备近800余盏,配套建设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篮球场、小广场,建成4000米自行车环山健康步道、陶家海登山步道、四峰山茶马古道等登山体验项目,畅通了四峰山与外界连接的绿色生命线。挖掘文化促发展。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对四峰山风景区“八景”进行重点挖掘,打造观光旅游长廊,让景区连片成型有“看”点。系统梳理陶家海“陶令故居”、四峰山“陆风寨”、“芈氏”后人等文化传颂故事,重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独具xx特色的旅游景点。
(一)经济产业发展链还未成型。虽然xx村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受历史发展条件制约,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村内缺乏能够带动村级发展的农旅融合经济产业和支柱型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二)优秀人才资源较为匮乏。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加重,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鲜有机会参加相应技能培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难以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开展农业生产,严重地制约了村级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现象较为突出,具有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背景的外地人才不愿来本村工作,本土青年人才大多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
(三)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xx村整体环境卫生较为整洁,但由于村级管理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村民对参与支持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村里“脏乱差”问题还普遍存在,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排水沟淤积等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较为薄弱的本村财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卫生保洁等日常管理所需经费难以得到长效保障。
(一)外引内育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要坚持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人无我有的发展道路,继续深入挖掘xx村本地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通过“外引内育”,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多元市场主体,在现有的产业项目基础上,大力培育滑翔伞、玻璃栈道等一批新型特色产业项目,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xx落地开花。
(二)引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留人是根本。要大力实施能人返乡创业行动,通过施行“融资、减息”等实质性政策,打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为乡村人才回家创业提供“用武之地”。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村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组织本土人才到发达地区、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不断拓宽村级发展思路视野。同时,要健全完善新型乡村产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奖励激励措施,引导激励更多的农村“土专家”“带头人”扎根基层一线,带领村民共建家乡、增收致富。
(三)健全机制规范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路,探索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人监管、社会监管、舆论监管”等方式,推动村庄环境及时“诊断”。要构建问题整改机制,通过“村民主动改、乡村集体改、行业内部改”等方式,实现村庄面貌日新月异。要构建问题督办机制,以“专项督查验收、日常巡查考核、人员定岗考察”等督查方法,促进管护成效向优向好。同时,要利用村村通广播、宣传栏、印发宣传手册、“两微一抖”、视频号等多样化方式开展深层次宣传,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参与村社环境整治行动,自觉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共同维护xx的良好自然生态。
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