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优秀范文】

2023年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优秀范文】

XX镇关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落实产业“到乡到村带户”政策,持续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马铃薯、草牧、蔬菜全产业链体系,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人代会和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某某市某某区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四个过半”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紧盯农民收入只增不降和村集体经济积累扩量“两个重点”,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助力优势特色三年倍增计划落地见效,大幅度增加农民产业收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契机,聚集资金和力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下功夫解决“杂而没特”“种碰碰田”等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要立足马铃薯产业,不断扩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产业链延伸,草牧产业为主的草食畜比例逐年提高,到2026年各村培育出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倍增。

二、目前现状

全镇现有确权耕地13.18万亩,其中2019年退耕还林0.2万亩,实际耕地12.98万亩,2021年种植马铃薯5.5万亩、蔬菜0.6万亩、玉米3万亩,三者种植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12.98万亩的70.1%;截止2021年底,全镇各类畜禽饲养量为53.0809万头只、出栏25.704万头只羽。其中羊饲养量2.2万只(存栏1.15万只、出栏1.05万只);牛饲养量0.0594万头(存栏0.056万头、出栏0.0034万头);猪饲养量6.2715万头(存栏3.8215万头、出栏2.45万头);鸡饲养量44.5万羽(存栏22.33万羽、出栏22.17万羽);蛋产量3796.1吨;奶产量18吨(存栏奶牛7头);全镇共有劳动力8826人,截止2021年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4.08万亩,流转率31.43%。2021年,全镇农民可支配收入为11302元,其中产业收入为3580元、占比31.7%。

三、目标任务

以甘肃定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园区、园区抓龙头、龙头抓链条、链条抓聚集”的发展思路,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建成产业大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倍增。确保到2026年,全镇15个行政村均培育出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且产业种植面积占比、群众产业收入占比、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例及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比例均达到50%以上。

(一)稳定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坚持把“马铃薯、蔬菜、草牧”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实际,保持定力,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区分各村社条件差异和产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业实际。马铃薯产业按照“扛大梁、当主角、作示范、走前列”的目标定位,推动建设“连村成片”马铃薯标准化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按照“一川两线三流域”的空间布局,全镇建立一个2万亩以上的黑色全膜马铃薯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0.85万亩。(核心重点是:小岔口村0.3万亩,太平村0.4万亩,大花岔流域0.3万亩),南川、将台、东风、御风、三湾、山林、张沟、大湾、窎沟、罗川、紫云等村不少于1000亩,每个行政村要按照“把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培育成种养大户”的要求,培育引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马铃薯标准化、模式化种植示范区,带动年度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以上。草牧产业要大力推进饲草玉米、燕麦种植,积极与龙头企业联系对接开展示范区创建,确保建立优质饲草玉米基地不少于4个,示范面积0.6万亩以上,其中,建立大岔、花岔流域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0.2万亩(核心重点是:大岔村500亩,花岔村1000亩,小岔口村500亩);建立东风紫云流域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0.2万亩(核心重点是:东风村1000亩,紫云村1000亩),太平、三湾、御风、大湾等村各建立一个500亩的饲草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积极落实草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把草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以“草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一体化循环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广草田轮作,建立饲草燕麦种植基地15个,示范面积0.75万亩,15个行政村每个村建立一个500亩的示范基地,同时培育壮大草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有效提升草牧业产值,带动全镇每年完成玉米种植3万亩以上。蔬菜产业要以“稳定大路菜、强化优势菜、拓展特色菜”为发展方向,按照“扛大梁、当主角、作示范、走前列”的目标定位,以川区4村水川优势区蔬菜精细化设施化为方向,年度种植面积稳定在0.8万亩以上,其中蔬菜制种面积0.1万亩。

(二)持续带动群众增收。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做大做强产业为主线,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多渠道促农增收。在稳定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同时,推动基地规模化、加工集群化、三产融合化、品牌营销化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提高单产,将产业基地打造成为集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生产、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将群众融入产业链条、参与生产经营、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共享、互惠共赢。另外,按照“生态优先、立草为业、草畜一体、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起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金融保险支持的草牧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产业与农民、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关系,千方百计让农民更多分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到2026年底,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带动群众收入达到9000元,占比50%以上。

(三)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将产业培育与当地自然优势、产业基础和搬迁群众自身特点相结合,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带动等,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劳务服务、股金分红等,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持续吸纳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务工,保证产业培育与群众收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实现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稳步提升。到2026年底,全镇特色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劳动力的60%以上。

(四)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实行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基础,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撂荒地专项整治,提高土地流转比例。到2026年底,以土地流转为主,代耕代管、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并存的经营面积达到6.89万亩,占比达到13.18万亩的52.3%。

四、推进措施

以甘肃定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园为引领,按照“一河两带四区”的思路,聚焦种薯繁育、蔬菜制种、草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园区功能、补齐产业链短板、夯实基础设施,带动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走出新路子。

(一)马铃薯产业。

1.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壮大种薯企业。坚持市场化扩繁、订单化生产。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定西百泉、农兴等2家种薯企业改造升级设施设备,完善离地基质栽培、水培雾培等先进技术,优化种薯扩繁结构,进一步提升种薯品质、扩大种薯产能、做强种薯产业。建成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0.6万亩,其中小岔口村0.25万亩,太平村0.35万亩,大岔村0.1万亩;二是提升种薯质量。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积极推广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新建种质资源脱毒育苗中心和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新建可移动膜结构钢架日光温室182座,单体拱棚115座,新建多层覆盖育苗温室440座;配套建设马铃薯组培中心、马铃薯新技术展示中心、高标准苗床展示中心、种分拣平台等,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脱毒苗2—3亿株,原原种4—5亿粒促进种薯质量提升。三是加强制种基地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等项目建设,加快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大优质脱毒种薯选育推广力度,健全种薯企业扩繁生产原原种、合作社参与生产原种的马铃薯良种扩繁机制,完善梯级繁育推广体系,推动种植环节由一级种全覆盖向原种全覆盖转变。到2026年,全镇脱毒种薯繁育能力达到5亿粒以上,建立原原种种植基地0.85万亩、原种种植基地2万亩,新增就业800人以上。

2.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以合作社规范提升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标准化基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复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推广“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种植模式,建设标准化基地,稳定扩大马铃薯面积。一是壮大带动主体。坚持规范提升和培育壮大相结合,按照种植有良种、生产有基地、耕作有机械、销售有订单、仓储有设施的“五有”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形成国家、省、市、区级合作社梯队,加快构建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联合体,增强带动作用。二是建立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带动作用,按照“流转土地主体建、托管土地农户建、签订协议订单建”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通过直接流转农户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模式、签订订单协议,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重点在发展潜力大、增产空间大的山区11村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经营、托管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广大农户联合经营,构建企业供种、合作生产、订单收购、价格托底、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从2580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三是扩大基地规模。坚持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按照产业集群、主体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五个集”的要求,将标准化基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复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打破村域界限,整流域、整山系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区分不同村社条件差异和产业实际,发挥我镇域流域面积广、日照时间长、增产空间大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增量、扩大面积。到2026年,马铃薯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6.6万亩以上。

3.加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一是坚持技术集成。全面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应用,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田间管理”五统一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立式旋耕、配方施肥、脱毒种薯、合理密植、黑膜覆盖等关键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确保亩增产在30%以上,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充实利用区农业技术人员包乡镇、包主体、包基地、包农户的措施,向主体和农户全程提供耕种、施肥、管理、收获等专业技术服务,为稳产增产提供专业技术保障。三是推进轮作倒茬。坚持“草薯轮作、种养联动、农牧结合”,有效解决重茬带来的减产、病虫害等问题,稳定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到2026年,确保单产增加到2吨以上,总产达到13万吨以上。

4.加强冷链贮藏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设施建设。注重发挥仓储设施在产业发展中的“中转站”功能,支持种薯、加工龙头企业在厂区、生产基地周边配建标准化马铃薯通风库,扶持专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建设气调库,形成良种薯、加工薯、商品薯分级贮藏体系,进一步扩大贮藏能力。二是加快提标改造。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鼓励主体对现有标准较低、容量较小、陈旧破损的仓储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推动马铃薯贮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三是提升运行效率。采取独立经营、内部联合、外部联合的模式,引导仓储设施建设主体之间、仓储设施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仓储设施主体与其他大型物流仓储和营销主体之间开展联合联营,进一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提升产业产值。

(二)草牧产业。

1.健全良种扩繁体系,扩充畜禽养殖总量。一是扩大基础母畜群体。坚持“纯繁和改良、内调和外引”相结合的原则,扶持壮大牛羊良繁场,新改建肉羊胚胎移植中心,规范提升牛羊及生猪授精站点,推广冻配改良、肉羊杂交、生猪三元杂交等快速扩繁技术,进一步扩大基础母畜群体。投资645万元扶持甘肃新江越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引进能繁母猪500头;并完善设施装备、配套现代机械、推广猪常温人工授精扩繁技术,提高良种扩繁能力,逐步扩大基础母畜群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肉羊、肉牛、猪、鸡为重点,通过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组建草牧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等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2.强化牧草订单种植,加快草畜转化步伐。坚持“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原则,统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养殖业快速发展。一是按照种植有良种、生产有基地、耕作有机械、销售有订单、仓储有设施的“五有”标准,已建成的草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采用土地流转建基地、发展订单保总量等方式,引导饲草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户)与全镇农户签订饲用玉米订单2万亩;三是鼓励草品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户签订饲草购销合同,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促进饲草就近、就地转化,全面提高“种、收、贮、用”综合能力,2022-2026年每年调制饲草料18万吨以上,饲草就地转化率达到75%,逐步形成饲草加工企业精细加工配送草品、牛羊养殖企业精心负责饲喂牛羊、畜禽销售加工企业专心拓展市场为一体的现代草牧业产业体系。

3.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一是完善良繁体系。坚持自育与引种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依托甘肃博兴农牧业有限公司草品生产经营企业完善种子加工设施设备,提高种子加工能力。二是提升加工能力。坚持“龙头引领、多点布局”,投资70万元扶持甘肃田塬农牧业有限公司新建1000㎡草产品储存库1座,提升饲草加工能力及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年加工饲草(秸秆)20万吨以上。带动全镇农户发展饲草种植,提高饲草加工能力。三是强化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主动适应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品牌培育与市场营销,在提升现有知名草牧品牌效应的同时,对已注册的“鲁太缘”鸡蛋商标从产品生产、品牌设计塑造、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重塑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四是拓宽销售渠道。依托移动物联网、“智慧草牧业物联网建设”等网络技术平台,建立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信息购销服务等综合性现代物流体系。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宽草牧产品销售渠道。

4.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一是强化院企合作。依托某某市某某区草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持续加强科研院所与区内草牧企业(合作社)合作,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于与甘肃新江越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养猪相关试验研究以及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提升技术服务。畜牧兽医站重点围绕牧草种植、畜禽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加强草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5.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坚持“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发展导向,积极推行马铃薯与燕麦、饲用玉米等草田轮作模式,在稳定燕麦、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为马铃薯种植提供轮作倒茬的土壤环境。以饲草加工企业为重点,购置加工机械、发展裹包青贮实施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的目标,促进全镇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达66%以上。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原则,依托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南川村由甘肃沃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有机肥生产线1条,改造提升新江越、硕鑫、玺彩艳丰、学军腾达、宏洋、晟威6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还田利用”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全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86%以上。

6.全面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是抓好非洲猪瘟疫病防控。不折不扣落实现行有效防控措施,确保疫情不反弹,增强养殖信心,保障生猪生产安全。二是抓好动物疫病防控。认真开展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积极开展布病、包虫病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有效降低人畜危害。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规模养殖场户监管,确保监管覆盖率达到100%。

7.积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一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按照“草畜一体、循环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种-养-肥”一体化发展,实施草田轮作,推进马铃薯与燕麦等饲用作物轮作倒茬,形成马铃薯种植—饲用作物倒茬—饲料加工配送—牛羊养殖—有机肥生产—还田利用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二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以饲草加工企业为重点,购置加工机械、发展裹包青贮实施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的目标,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到2026年,全镇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原则,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手段,扶持镇内规模养殖场(小区)新建堆粪棚、沉淀池、排污管道等,配套清粪车、粪污运输车、固液分离机等设施设备,提高粪污综合利用设施设备配套率。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建成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集收集、贮存、有机肥生产加工、田间配送为一体的有机肥加工生产线2条,提高全镇粪污综合利用率。到2026年,全镇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全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三)蔬菜产业。

1.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创建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南川村、将台村每年建立2个0.1万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使用综合集成技术和有机肥、低毒高效农药、配套现代设施设备等,每年建设2个千亩核心示范区。

2.加大蔬菜制种基地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市场需求,依托优势区域,联合科研院所引进和培育蔬菜新品种,扶持定西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做大做强优质种苗生产基地。发展以高标准日光温室为载体的育苗模式,不断扩大甘蓝、花椰菜、西芹等露地蔬菜种苗统供率。新建日光温室20座,同时配备现代化温室设施装备,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打造一个新型蔬菜制种基地。二是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力度,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主体作用,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建立蔬菜产业体系技术指导团队,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创新水平,高标准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3.积极培育蔬菜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等多元化融合发展,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蔬菜产业化联合体。

五、保障措施

(一)靠实各方责任。镇领导小组及各村要从“一带一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区的区域布局、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各环节入手,全过程谋划、全链条推进、全周期服务,全力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实效。

(二)落实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补助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上对农业园区建设的各项农机购置补贴、土壤改良补贴、农田基建补贴等政策,全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三)加快配套建设。学习借鉴先进模式和经验,科学有序推进示范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农技服务,按照产业园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农技推广服务站,建立技术人员定点服务制度,确保产业园实施主体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推动产业园与科研院所合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试验基地,主动承担相关课题研究和试验示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推广应用。

(四)加强机制创新。全面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和现代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园区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依托产业发展,倾斜扶持运营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园内农户入社,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二是推进园区股份合作,充分发挥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作用,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大型农机具、收益权等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合体,共同参与产业园建设。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成立土地银行或土地流转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调节基金,引导农民自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规范有序流转。

(五)发挥示范作用。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各类资源和要素聚集的“洼地”,促进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聚集。要借助示范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