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发言(2022年),供大家参考。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发言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同意中央宣传部统一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既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料,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深入学习《纲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新的时代背景,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主题、科学的内容体系和系统的思想方法,进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时代背景
《纲要》指出: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是继新中国、新时期之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我们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也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了后半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始走向成熟、定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间十亿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党的十三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并评价说,“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由此,中国的改革更加自觉地从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走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探索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所作的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可以说,党的十四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号召全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文字的减少、表述的精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③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正是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
(二)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启,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全党全国人民亲历亲见、共同见证。
历史性成就催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革推进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成就与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些历史性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建立在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党把十八大以后的发展确立为“新时代”。新时代与之前的发展阶段,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比如在历史使命上,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国人民、使中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前,这个历史使命总体完成了。十八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起的新的历史使命,即实现“强起来”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这个新时代就是强国时代。更具体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三个维度,用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纵观社会发展史,每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改变。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至1952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延续36年的概括,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现阶段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全新预判,为理解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新阶段的现代化经济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2020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既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最大的变化,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还要准确把握其不断变化的特点。从理论上看,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的特征,才能避免各种片面认识和错误判断,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只有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这个新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主题
《纲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突出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把握住了这个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就把握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也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最鲜明的特色正在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代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规划和部署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表达,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能搞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得到更好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者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的“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动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体系
《纲要》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角度,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八个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其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
“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当今国际局势风云起伏、变化不定,各类社会思潮纷纷泛起,种种社会难题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八个明确”为党和国家的未来提供了“确定性”,犹如发展的磐石,稳定人心、稳定局面,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定心丸”,不仅可以领航中国的繁荣发展,也为解决世界疑惑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内涵,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涵盖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十四个坚持”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其内核是坚持党的领导,集中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领导力量;
主体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保障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怎样确保新时代总目标和总任务的顺利实现,怎样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序推进。内核、主体和保障三个层次共同构成逻辑严密的整体。其中,第一层次处于统领地位,以确保“十四个坚持”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变形,不走样;
第二层次是主体所在,是“十四个坚持”的重点所在和主要举措;
第三层次是重要条件,是“十四个坚持”的战略依托。三者在结构上有序排列、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图、路线图和施工图。
(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八个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两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构成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范畴,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内涵,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它们的关系是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必须全面统筹、合理布局和协调实施。两者辩证统一又相辅相成。它们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它们指向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也是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始终激励、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思想方法
《纲要》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举行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等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号召全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它既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既有观大势、揽大局的战略视野,又有强化问题意识的现实导向,既强调统筹协调、谋定后动,又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闪耀着科学思维能力的支撑。
(一)坚持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我们党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与增强战略定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抓得更准、更善创新。站得更高,就是要站在历史高位、价值高点、世界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看得更远,就是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
抓得更准,就是要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战略应对和战略实施中抓住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更善创新,就是要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做他人没有想到的事。同时,还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敏锐洞察事物、清醒判断形势、严格自我要求,任凭风吹浪打,始终保持自信、坚定和从容。
(二)坚持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思维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二是善于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的历程。三是科学对待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他强调应采取全面、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客观、公允地看待党的领袖人物。“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这些内容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四是善于运用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他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三)坚持辩证思维,提高执政本领。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务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正确地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思维进行战略谋划,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战略上进行辩证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提出了“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重大判断,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书写了时代的答卷。
(四)坚持创新思维,创造性推动工作。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吃苦、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创新问题上,领导干部应当把握创新的形式、途径和方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凭经验翻“老黄历”,不是循旧历找教科书,而是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并且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从而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领导干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命题,即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五)坚持法治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思维能力,是一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六大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无论在内涵的丰富性,还是内容的完整性上,均超越了我国过往的法治建设,亦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实践,呈现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突破与新特征。
(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能力,是一种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求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是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彰显了深沉的忧患意识,提醒全党时刻警醒、戒骄戒躁,在忧患中继续砥砺奋进。
坚持底线思维,重在防范风险。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防范化解风险,不仅需要勇气决心,更要有高强本领。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其中之一就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面对各种复杂矛盾,既要学会“弹钢琴”,也要善于牵住“牛鼻子”,既要找准症结,也要周密谋划、精心操作;
面对各方面风险,既要及时查漏补缺,也要善于健全防控机制,加强源头治理;
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既要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也要培养专业能力、遵循规律办事。有了过硬本领,就能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事业发展推向新境界。
深入学习《纲要》,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