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从纵向概述了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经历建国初期、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发展,从横向论述了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在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肯定了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在我党统一战线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使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和完善。

关键词: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5-0007-04

建国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需要、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性的统一战线思想,推动了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不断发展。

一、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历史发展概述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的阶段性。根据邓小平“三落三起”特殊的个人经历,结合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本文将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建国初期(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这也是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在此期间,邓小平强调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当时西南地区的实际,紧紧抓住民族的团结问题、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工商业的调整问题、民主党派的保护和团结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措施,是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过渡时期(1952年8月至1956年9月)。这一时期邓小平从教育、民族、党的领导、祖国统一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通过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邓小平建国以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时期。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0月至1966年4月)。这一时期邓小平有关统一战线的论述很丰富,涉及到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与民主党派关系问题、以及党的领导和祖国统一等问题,使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这一时期由于邓小平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受到错误批判、被撤消一切领导职务,但在他主持工作的有限时间里,邓小平还是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

(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年10月至1997年2月)。邓小平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对象、范围以及解决不同问题的具体方针措施,使邓小平建国以来的统一战线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并走向成熟。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逐渐形成完整的统一战线思想体系。

二、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邓小平一贯重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强调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和法宝作用,认为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是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过去需要统一战线,今后不仅需要,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在新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1]。

(二)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特征问题

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统一战线是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进入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203,即“爱国统一战线”[1]188,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三)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问题

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2]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重点是在大陆范围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执行,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在大陆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大陆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两个范围的联盟,统一战线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对象不断增加。

(四)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任务问题

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重要部分。过去,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服务。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统一战线加强对民主人士、民主党派的教育,团结他们一道走进社会主义社会。”[3]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1]203他把统一战线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五)多党合作问题

邓小平明确界定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186,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亲密朋友;强调了多党合作的战略地位、政治基础和重要作用,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1]205,认为“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1]267,各民主党派“能够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04。

(六)知识分子问题

邓小平科学地界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185-186,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的科学论断,从而肯定了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他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得去,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此,他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强调知识分子是全党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统战工作,统战部门要研究、反映知识分子的情况。

(七)非公有制经济问题

早在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扶持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鼓励私人生产的积极性”[5]。为此,在1950年11月30日,邓小平还为《重庆工商》创刊题词:“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5]285改革开放以后,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4]130,认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原则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经济,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相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4]373。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八)民族问题

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指出“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3]161,强调“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4]362,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认为我国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他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好制度。“实行民族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3]167他强调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九)宗教问题

邓小平十分重视宗教问题,在1950年谈到处理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时指出“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3]162,在1979年肯定“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1]186,并在1980年同班禅谈话时强调“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6]。从这个观念出发,邓小平强调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十)祖国统一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邓小平明确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4]30。“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4]49。邓小平还多次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政策还可以比香港问题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4]86。“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这是一种战略考虑”[4]86-87。“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和途径,也为建立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工作领域。

(十一)人民政协问题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任务是十分光荣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2]157;他界定了人民政协的性质,认为“人民政协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1]187,“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2]239。在人民政协的职能和作用问题上,邓小平指出:“不要把政协搞成一个权力机构。政协可以讨论、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无权对政府进行质询和监督。它不同于人大。”[7]为此,人民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十二)党的领导问题

邓小平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的重要性,早在重庆期间就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的领导,这是很对的……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3]156-157改革开放以来,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169,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1]266。同时,邓小平认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268,党的领导是“党的政治领导”[1]340,“党也不能够代替一切,包办一切”[1]270,要“保证能够培养、选拔和选举优秀人才,不管是党员非党员,凡是能干的人就要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作用”[1]271。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性质和特征、范围和对象、方针和任务、多党合作、知识分子、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祖国统一、人民政协、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结合国际国内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战线理论。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主体部分,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更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部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形成了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形成了建设的统一战线思想,是指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统战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进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建国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辉继承者,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开拓者。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本质和精髓,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创立了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从而成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开拓者。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战线理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新发展,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觉出发,在继承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新形势下面对新挑战的新问题,对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也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对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的指导作用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特别是党的统一战线实践,又对党的统一战线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南民族问题特别是西藏问题的妥善解决。解决西藏问题,必须从西藏的历史、社会情况和民族宗教的特点的实际出发,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邓小平和平解放西藏指导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要求进藏部队要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还提出不要将汉族区域的那一套搬到少数民族地区里去,要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服务。同时,对进藏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应大力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精干的文工团队,广泛宣传和平协议。派下去的干部,除宣传协议、团结与争取上层分子外,更重要的是设想研究情况,不是一去就马上将十七条协议都一下搬出来执行,要知道对十七条协议的执行,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邓小平正确思想指导下,实现西藏制度的变革上来。民主改革的稳步推进,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同时坚定团结班禅及其集团,发展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是祖国统一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自此,“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在香港、澳门正式实施,历经殖民统治沧桑的香港、澳门进入历史的新纪元。“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邓小平对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祖国以及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使“一国两制”思想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在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在宪法中确定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工作呈现出深入、扎实、活跃、有序的局面,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最好的时期。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工作,把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强调把促进发展作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第一要务,致力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进一步实现多党合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选择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建言献策,积极开展专题协商、专题视察、专题调研、专题座谈,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准的参政议政成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特别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展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这三者政治联盟的爱国统一战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根据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由原来的十个方面增加为十二个方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将爱国统一战线的三者政治联盟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广泛联盟,统一战线工作对象进一步增加到十五个方面,使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是建国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其目的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2] 邓小平.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8-15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54

[6] 任涛,吴黔生,华毅.新编中国统一战线基本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71.

责任编辑:罗振建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