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今年由于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引发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使粮食安全的话题更富挑战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打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充足的粮食总量和强大的粮食生产、储备、调运能力,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由此也决定了农业作为稳底盘的基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农业上取得最大的成绩就是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2019年中国粮食连续16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连续5年增长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到6.64亿吨,人均474公斤,不仅远高于全球人均水平(350公斤),也高于人均粮食安全线标准(400公斤)。与此同时,2019年中国肉类总量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7759万吨和6480万吨,人均分别为55公斤和46公斤,均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2公斤和23公斤。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资源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而且,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成绩令世人瞩目。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额为230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91亿美元,主要包括蔬菜、养殖水产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进口额为1510亿美元,主要是大豆、棉花、油料等资源性农产品,农产品贸易逆差达719亿美元。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但令人庆幸的是,进口农产品的目的是解决吃好的问题。包括玉米、小麦、水稻(大米)在内的谷物,年度间净进口最高未超过2000万吨,占比不超过中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2019年玉米、小麦、水稻净进口810万吨,仅占粮食总量6.64亿吨的1.2%。而中国的口粮——大米、小麦,去年净进口330万吨,只占粮食总量的0.5%,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吃饭问题上,靠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靠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深刻表明,只要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下,确保农业基础牢固,稳定粮食总量,口粮不仰仗别人事关重大。农产品总量,特别是粮食总量保障,在今天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局面的底气,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坚实基础。
1.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出总量和数量的需求,同时也呈现多元、绿色、品质化要求,这本身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呈现出纵横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从纵的方向观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总量一直是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1978年粮食总量只有3.04亿吨,2019年中国在粮食总量达到6.64亿吨历史新高的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增长之势。1978年中国的水果产量只有657万吨,按当时人口9.6亿计算,人均不到7公斤;而2019年水果总量则达2.74亿吨,人均高达196公斤。其中,香蕉产量在1978年为8.5万吨,2019年达到1166万吨。农业各产业的数量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需求,其基础来自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从横的方向观察,正因为粮食有足够安全的总量保障,其他农产品产出稳定,农业的多重功能才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业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农工、农贸、农旅、农文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
2.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尽管新冠疫情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现代化目标不会有丝毫动摇,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会有丝毫改变。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六稳”到“六保”,进而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央对形势的把控思路十分清晰,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促进新格局形成的最坚实保障。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对农业的要求更加聚焦,就是增产保供,确保各种农产品充分供给。简言之,解决好生存问题,就有了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一起都是空言。
3.粮食安全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底气。不可否认,当前国际形势陡然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应对不确定性,粮食是其解决的根本。从长期来看,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都可以调整,但农产品产出水平,总量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和农产品消费能力要持续提高,确保十几亿人口吃饱吃好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能力。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也是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如果口粮依靠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况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粮食出口国可能随时关闭或拧紧出口阀门,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和市场动荡,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因此,国家真正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只有靠自己才靠得住,一是农业要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供给,二是工业上要齐全不断供,前者保国家生存,活得好,后者保国家不断进步,发展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此,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但无论从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还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呈常态化表现的趋势,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态势不会有大变化,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2020年中国夏粮总产量比2019年增产0.9%,但上半年,谷物进口1260万吨,同比增长33.9%,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335.2万吨和356.7万吨,同比增长90.3%和17.6%,这预示着粮食安全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事实上,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资源困境。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短缺,总量不足,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农情不会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水资源在局部地区浪费还比较严重。此外,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二是能力困境。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是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加之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人力资本不足,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发达地区为55~60岁,农业人力资本不足。与此同时,小农生产的基本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有限,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营规模不足。三是市场困境。相对于农业资源大国,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粮食国内外价格差别大,农业缺乏竞争力。市场波动大,调控手段缺乏。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长期存在,只是阶段性表现有强有弱。比如农业生产成本,早期是化肥农药投入成本,后期是人工成本,近年则表现为租地成本。至于粮食品种间国际国内价格差异有大有小,但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全球平均价格是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
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除了上述挑战性问题,源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表现在粮食生产以及供需格局上,诸多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1.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如何化解;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的争劳动力、争人力资本问题将长期存在;三是有限的财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投放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难以做到。
2.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但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矛盾无处不在。一是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优化问题;三是粮食优质品种与一般品种结构优化问题。总体上看,表现在一是种粮效益始终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保粮食总量有难度;二是不同粮食品种不能优质优价,提升粮食品种质量有压力。
3.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平衡问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南粮北运”已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耕地资源占全国65%,但水资源仅为20%,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与全球贸易不确定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粮食品种间贸易调剂是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往往受非经济因素影响,短期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中长期供需平衡需要高度关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增加了全球化风险,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加剧了粮食供需平衡风险与危机。
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石,保生存的产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没有粮食安全,所谓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就是一句空话,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成为无源之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为此,中国需要在两个前置条件下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一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但什么农产品靠自己来生产,来保障供给,什么农产品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多元需要,平衡调剂产业产品安全问题十分重大,核心问题是谷物尽最大能力自给保供,小麦、水稻等口粮必须百分之百靠国内生产、国内供给,务必要做到绝对安全。由此,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的只能是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包括油料、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二是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保产业安全、总量安全要坚持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资源统筹兼顾,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但宜耕一定要耕,耕地要种粮食,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在此前提下,充分释放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统筹产业产品生产,确保产业安全,将总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土地要素。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稳耕地、稳面积、稳产量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管长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逾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建设用地必须以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为基本原则,轻易不能在增量上打主意。二是确保粮食有足够的播种面积,特别是小麦、水稻等口粮播种面积,杜绝和减少常年或季节性撂荒现象,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千方百计满足总量稳定增长的需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要求农产品供给必须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必须先满足吃饱,才安排吃好,这个秩序不能乱。三是确保土地产出能力可持续。必须加快农业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有利于恢复和提升地力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路网,提高工程质量。新基建要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虑。同时,清理废弃闲置农地,提高土地后备资源保障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增长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2.科技要素。在天赋资源既定的背景下,足够的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总量供给要靠科技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前提下,中国粮食总量实现翻番,科技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这也是下一步保产业安全,保粮食总量稳定的不二法宝。为此,一是更加重视生物技术,包括杂交技术、基因技术的研发应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玉米单位产量的新品种要强化研发推广,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稳产高产的粮食新品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包括沙漠稻、海水稻在适宜地区的推广,最大程度地提升科技在增加产出总量方面的潜能。从源头保障产业安全和粮食总量安全。二是更加重视农业机械装备在粮食生产作业环节的应用,高度重视南方丘陵地区土地宜机化整治,增加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有效面积。更加重视装备机械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储藏、加工方面的应用水平,降低产中、产后损耗,最大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更加重视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转化应用,节约集约利用多种要素资源,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在确保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四是更加重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智慧农业、数字农田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要大力发展由现代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集成的现代科技,建立和完善确保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人力要素。保产业安全,需要提升人力资本,最坚强的保障还是组织基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相关要求要有约束性,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保产业安全,特别是保粮食总量安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一是大力发展以粮食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运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及合约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提升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保障产业安全和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耕、种、防、收等重要作业环节,通过土地经营托管、半托管的方式,为小农户提供省钱、省力、省心的解决方案,化解“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难题。三是大力发展职业化农民队伍。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务农劳动力大量减少的趋势和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的格局,培养造就一批有爱农情怀、有工匠精神、有创新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和优秀品质。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产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的粮食,保障产业安全。
4.政策要素。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需要强调基于国情要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大国小农背景下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特别是粮食产出效益低的客观事实,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增产保供作用。一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一批有利于增强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产出能力,包括实施宜机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重大农业工程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特别是投资有利于粮食产能提升的项目。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补齐农业投入短板,夯实农业基础。二是加大对粮食产业的价格支撑作用。稳定释放价格引导产业发展的信号,要充分认识到价格的政策效应远远大于有限的各类补贴对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升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种粮收益,传导市场信息,引领粮食作物价格趋向,提高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经营的奖补力度。公共财政要向保总量、保能力倾斜,包括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力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充分释放相关政策效应。四是坚持农业对外开放的方针不动摇,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包括各种资源性农产品全球供给链的稳定性,缓解国内各类要素资源的供给压力。五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释放其在规避农业各种自然、经济、社会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提高粮食储备、运输、加工、营销体系的安全可控性,保障能生产出来,并有足够的存储、调运、供给能力,关键时期要调得出来,能供给市场,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食物所需。建立健全多元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防止不确定性,减少传导性,避免灾难性,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底数要清,要全面掌握生产企业情况,特别是矿山、危化品企业、重点高危企业数量;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疫情防控对今后工作的思考与启示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发酵,成为继2003年“非典”之后又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身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主战场的**,**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决策,深切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民族力量。组建一年的**应急管理部门在这次大战大考中主动作为,奋勇向前,在抗疫一线展现了应急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应该从此次疫情中汲取哪些经验,避免哪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形成高效顺畅的信息报送机制
2003年在总结“非典”疫情应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花重金建立了一套疫情直报系统。遗憾的是,此次疫情中,直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外界所诟病。
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信息报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直以来,生产安全事故迟报、瞒报和漏报屡禁不止。浏阳“12·4”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隐瞒死亡人数,性质恶劣,引发舆论声讨。以战为鉴,**认为,信息报送机制建设,要着力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时效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信息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并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做好续报工作。二是准确性。信息必须客观真实,报送内容准确全面,相关要素规范完整。只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才不至于误导公众,才能让指挥机关作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决策。三是权威性。要按程序及时、主动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杜绝因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出现舆论问题。四是系统性。**建议整合安全生产事故直报系统、自然灾害报送系统,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信息报送网络。五是强制性。主要解决企业法人、公职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对事故灾害信息瞒报、迟报、漏报违法违纪成本低的问题,对瞒报、迟报、漏报的有关人员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
筑牢守稳第一道防线
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防”,基层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防疫如同救火”,只有加强源头管控,及时切断传染路径,才能有效防控疫情蔓延。
联系到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实际,**认为,应深刻反思如何筑牢守稳第一道防线:要落实主体责任。安全生产方面,企业要履行好主体责任;自然灾害方面,属地政府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组织救援。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把信息化建设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一体推进,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加快建成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构建监测预警网络,创新预测预警技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要夯实基层基础。目前,基层力量严重不足,与承担的职责使命极不适应。**建议,加快设置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坚持群众路线和社会共治,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紧贴实战制定应急预案
**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突然“封城”,给千万名武汉市民带来巨大恐慌。与此同时,武汉各个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严重缺乏,特别是医护人员、床位、检测试剂等严重不足,反映出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预案与实际情况脱节。
联系到应急管理工作,**认为,预案编制还需要下大气力。底数要清,要全面掌握生产企业情况,特别是矿山、危化品企业、重点高危企业数量;要摸清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点、防汛抗旱险工险段、森林防火关键部位等点位信息。底数清、情况明,编制预案才能接地气。内容要细,要充分体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务必分秒必争、精准实用、简明扼要。演练要实,要积极对应急预案进行宣传解读,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不定期拉动演练,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确保指挥体系政令畅通
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安排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
目前,与应急管理相关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少,有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等,但在基层,一些地方没有做实,仅将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门,既没有专门机构,又没有专职人员。**建议,构建一个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坚决杜绝条块分散、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无所适从。要有科学精神。此次疫情中,公众对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关于疫情的看法很关注、信任,说明专家队伍的重要性。只有足够专业才不至于瞎指挥,只有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打胜仗。**建议,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发出权威声音,促使指挥机构作出科学的决策。要严肃“战时”纪律。“战时”状态要有“战时”作风,更要有“战时”纪律。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打折扣、搞变通、拖延推诿、敷衍塞责的现象,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备足备齐应急物资储备
疫情暴发以来,医疗防护品用量激增,医用手套、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品全线告急。这给应急物资储备提了醒: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当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面临救灾物资仓库移交不彻底、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物资储备布点不合理、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未编制等现实问题。**认为,应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作为重大课题来研究,作为重要任务来落实。
要加强顶层设计。迅速编制完成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科学谋划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既要加强粮食、活动板房、帐篷、被褥、棉衣、食品、饮用水和消毒防疫用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又要储备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防汛抗旱物资,森林防火器材等,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够保障应急需要。要强化资金保障。各级应急物资储备所需资金要纳入各级财政予以足额保障。要建立运行机制。要定期检查和上报应急物资储备数量质量动态,运用现代物流装备和技术,实行在线监控,确保随时能用。及时公告应急物资接收、分配和使用情况,让救灾物资真正用于救灾,让物资分配在阳光下运行。资源投入如何避免过于零散或重复建设,也需未雨绸缪。
培养能征善战的应急救援力量
**认为,与卫生健康系统相比,应急管理部门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更为缺乏,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灾种的应急力量体系迫在眉睫。
要建强国家力量。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提高各类灾害事故综合救援能力,统筹应急资源,实现向多灾种、大应急方向转变,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建好专业队伍。依托大型企业专业优势,组建危化品、矿山等专业救护队,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壮大社会组织。加快培育民间救援组织,出台激励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救援组织发育发展,形成高效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发展航空救援。通用航空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是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航空应急救援发挥空间更大,作用更加凸显,要布点建设一批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也促进航空工业发展。
牢牢守**舆论阵地
每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或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如果舆论阵地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如何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动辟谣,怎样主动引导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认为,要做好正面宣传,及时通过官方媒体发声,信息要权威、精准、公开、透明,正面宣传要适度、实事求是,不能空洞说教、有意拔高,更不能弄虚作假、违背事实,引起群众反感。要有效引导舆论,时刻关注和收集研判舆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民意的不重视、不掌握,会造成问题不断累积,不利于问题解决,还有可能形成舆论的“堰塞湖”,导致其他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发生。要严格依法管控,对于散播谣言、恶意发布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不实信息的非法违法行为,要依法打击。
3月5日至3月19日,作为xx县县委政法委一名干部,我第一批进驻xx街xx村封控区开展疫情防控,直至解封;4月5日至4月11日,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火线驰援xx市xx街道新桥社区。目前已居家隔离,经认真总结和比对,共有三点体会:
一、xx全包围逐个歼灭这一仗,打得更艰苦。一方面,防控力量差距大。xx枫南村1例确诊,xx全县180余名机关干部进驻增援,将一个万人村直接分为84个微网格,两人一组,人员力量充足,本村干部侧重做好组织保障,越到后期越顺畅、越规范,村民预期也更加稳定,心态更加积极;xx全域管控,有限的xx机关干部被分散到各地。新桥社区共3名确诊病例,加之周边每日新增,先后有街道驻点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及志愿者因为密接被隔离,xx派出所也全部被拉走,基层不断减员。由于防控力量不足,只能夜以继日连轴转,轮流抽空休息。xx及时从人员力量、物资保供等多方面予以大力增援。记得有一天凌晨2点多,看到工作群里带队负责同志还在检查物资发放、守小门等工作,自己也备受鼓舞,随即从会议室里的行军床上爬起来,继续奋战......
另一方面,全员核酸任务重。xx核酸检测基数小,时间安排在早上八点半,习惯早起的村民早早就主动排队等医生,工作重点仅仅是少部分“睡懒觉的”。xx全员检测工作任务繁重,一般安排早上五点或六点开始,有时清晨是医生等居民,特别是红码人员数量大,需要逐户上门检测,总体耗时较长。为确保规范有序检测,准备工作还要提前至少一小时,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居民都付出了巨大努力,非常辛苦。
二、人员密集小区物资发放防聚集,功课要做足。以xx康桥名城小区为例,4000余人1800份物资要及时精准发放到位,难度不小。相比农村自然村落,城市社区一是缺少实用的农用三轮车运货,二是场地受限,小区门口卸货分发容易聚集。经与社区书记王忠东,社区干部刘洁莹反复商量确定,由社区招募20名志愿者专门负责卸货装车,并想方设法筹集5辆小货车负责运送,点对点送到单元楼下或地下车库。让居民在家等货上门(避免到卸货点排队领取),由微网格长与志愿者逐户发送并签字确认,确保紧缺的民生物资到户到人不出错,化整为零不聚集。成功摸索出了一个城市社区稳妥高效发放物资的新办法,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农村与社区微网格长,作用发挥有所不同。农村系熟人社会,人员关系较为稳定,微网格长(即小队长)在村民中有较高知名度,认可度,作用发挥较为明显。而城市社区居民彼此相对陌生,微网格长关于微网格内的熟悉程度,居民的认可度等方面,不比农村。同时,全域管控时,有的微网格长不住本小区,或者在原单位还承担重要任务,有时不能履行网格职责。所以,社区面临挑战更大,在疫情初期搭建新桥社区网格架构时,在现有部分微网格长的基础上,同步发动社区志愿者予以补充,得到了积极响应。疫情结束回归正常后,建议加大城市社区微网格长对社区日常工作参与力度、频次,进一步稳定、更新和强化队伍。
此外,还有一点切身感受: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在转运隔离、物资发放、守小门、志愿服务等工作中,群众都非常理解和配合,听到最多的就是感谢,小区微信群也经常刷屏,为工作人员加油鼓劲。目前xx的应急响应级别已经下调为二级,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击疫情,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我在xx新桥社区工作七天六夜,体重减了四公斤。xx书记说:“你们接到命令后火线驰援,疫情好转后立即撤离,作风顽强连续作战,社区很感激也很不舍。等疫情结束,请你回xx吃饭补回来。”我回复:“我一定会再回去报到!但请吃饭可不行,难得的减肥成果,可不能反弹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