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和谐教育及其构建

和谐教育及其构建

来源:主题教育 时间:2022-10-31 19:05:08 点击: 推荐访问: 和谐 和谐内部关系心得体会 和谐劳动关系主要事迹怎么写

摘要:和谐教育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阶段性等特征。构建和谐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改革创新,使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和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高等教育;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0)03-0010-0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之人、和谐之心、和谐之理念,是铸就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而和谐之人的培养,离不开和谐教育的塑造。可见和谐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传承

自从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和谐教育思想就孕育其中。中国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六艺”教育实践中,即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来完成和谐人格的培养。苟子主张用知识、才智、品质来全面、完美地培养“成人”。王守仁认为和谐教育思想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是我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之根本目的。康有为提出学生要在德智体几方面协调发展。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手脑结合,知行统一。这些都是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最早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相适应。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卢梭均力倡和谐教育,希望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人。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下的“协作教育”,使人的各种天赋和美德得到和谐发展。欧文则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同改造社会的目标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新和谐”的思想。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断言“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存在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爱因斯坦在他的《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诸因素的结合,他主张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总体来说,由于教育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些和谐教育思想都未能获得较好的实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当代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

1、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了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谐教育”是教育系统对建设“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积极回应,是教育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旗帜,实现崇高社会理想的主动参与。

2、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需要。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从温饱迈向小康,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国民素质、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具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行为失范,需要教育引导;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使人们产生了一系列思想上的困惑甚至混乱,需要教育疏导。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迫切需要通过和谐教育传播和谐思想,引导和谐文化,形成和谐理念,创造和谐氛围,促进社会顺利转型和谐发展。

3、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人们对现行教育的审视与反思。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源于对现实教育经验的总结和一些不和谐现象的认识和反思。新中国60年中国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一是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自然的不和谐,教育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稀缺,教育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二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从教育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方法到具体的师与生、教与学、知与行等方面存在不和谐问题,使教育某些方面出现了异化。三是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教育忽视人的个性培养和潜能的挖掘,存在“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格式化、批量化培养现象,学校没有特色,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上述问题只有构建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才能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才能使教育自身更加优化与和谐,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

4、和谐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个体的身体、心理、品德、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因素,关系到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及完善程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身体、心理的统一。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协调发展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和终极目的。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强健的体魄、健

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人自然、融人社会、身心和谐发展。

二、和谐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和谐教育的科学内涵

和谐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系统相互适应,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首先,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系统相互适应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发展的要求,并为之提供重要的人才、知识、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等方面发展要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教育持续和谐发展。

其次,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处在最优化的育人状态。主要是指国家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必须体现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各级教育部门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区域和谐、城乡和谐、校际和谐、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和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与育的和谐,教育文化及环境的和谐,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和谐等。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和谐发展。

再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和谐发展之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在学生教育培养中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可或缺,不能偏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指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人人成材。

(二)和谐教育的基本特征

和谐教育是积极回应并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和谐教育是在现实教育思想与实践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代教育弊端的批判和反思,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人民心声和社会要求,旨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创新性特征。

和谐教育以消除教育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探寻教育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人的和谐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种能够促进在人类自身发展中不断反思和进步的教育,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和谐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目标,更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相对的、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三、和谐教育的构建

构建和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内涵,建设和谐教育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1、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核心。教育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谐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一是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社会拥护、学生爱戴的教师队伍,为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研究教育规律,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坚持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发展中的摄高阶段和理想层次,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和谐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动力。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办事,更不是靠主观臆断和想当然办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弯路,贻误人才培养。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持续教育必须把改善人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浓厚的认知兴趣、积极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知识是外在的,而态度、情感、技能等才是和谐发展内在的东西,是对人的发展具有持续性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4、坚持协调发展是和谐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即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协调发展,成为既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又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既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又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基本的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是和谐教育得以建立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缺乏规范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是导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国家应该从调整宏观政策人手探索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和谐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要建立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的责任,明确社会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要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平台,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三)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以和谐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要加强教师队

伍师德建设和素质提高,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引导师资力量和谐发展。要构筑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四)优化教学过程和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个基本要素,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是两个矛盾统一体,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与学生发展实现和谐统一。即实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和谐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全面素质提高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和谐统一。切实改变过去存在的忽视学生个性特征的“标准化”、“批量化”的培养模式,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成为教育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步的过程。

(五)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从“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一切”出发,营造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师生的主动发展。就是要重视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对师生价值观念、校风、学风、教风的引导与教育,营造出一种健康高雅、内涵丰富、活动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建设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环境良好的校园,保证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六)齐抓共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网络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三方”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体,要发挥其主动性、引导性和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培养其责任感、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还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推动者。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网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引领学生,用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感染和激励学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责任编辑 辛世俊)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