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文章从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分析现行的教育评价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提出多年了,实行的结果如何呢?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难度太大了,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中有一项研究是:学生喜欢学校吗?对1.6万学生样本的调查表明,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和学习,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上学的”。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会想,为什么中小学学生半数以上都厌学了?我们的教育怎么办?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国家领导人及教育部门没意识到这一问题吗?其实,早在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曾多次强调要给学生减负。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个国家主席把减负,把推进素质教育看成是国家的命运前途的大事来看待,不能说不重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党和政府已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作过不少努力,可效果不甚理想。
二、问题的分析
大概说来,有三个因素制约着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那就是课程资源、师资资源、评价制度。新课程标准早已颁布并全面铺开;一批批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新教师正在走向教育岗位,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各种形式的教师在职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上两个因素可以说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现在问题主要出在评价制度上。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再引用一份调查材料,据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91.7%的受访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受访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学位;65%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家长们对子女的要求的外显形式大多表现在对学校的要求上。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的根子是在社会,主要是就业竞争导致了升学竞争的越演越烈。而中小学生的家长们的盲目追随为应试教育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是如何评价学校及其教育成绩呢?很多家长看一所学校的好坏,就看这所学校考了多少学生,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几个。如果学校不搞应试教育,万一升学率低了怎么办?学校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谁还会把孩子往你这所学校送?所以学校不管上头怎么喊,下边家长怎么埋怨,学校还是搞它的应试教育。再加上教育官员为了突显其“政绩”,逐渐将应试教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合理吗?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行得通吗?应该说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这种对子女过高的要求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做法,它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分地夸大了教育的功能。家长们似乎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具体做起来,家长们似乎不愿“浪费”一点点孩子抓分数的时间,并美其名曰,我们赌不起输不起。现在的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如今找工作的景象,这就是:学历是牌子,能力是根本。强调能力,并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不要过分地关注分数。家长们应该把眼光瞄向更远处,瞄向孩子的未来。
其实,在这种家长、社会的评价机制下,学校也就只有拿学生的成绩、分数、升学率等等一个个数字来考察评价教师,作为教师评优、增薪、福利、名誉等等的“硬件”,教师们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只得去为了学生的“分数”、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补课、定资料、大量作业等等不一而足。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深切地体会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情况,学生不学习,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有的老师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都顾及不到自己的家庭。在工作中,学生厌学的情况非常突出,每次遇到学校放假,就像从监狱中释放的犯人、从笼中放飞的小鸟,因为长期在学校和老师的监督和严厉管制之下,许多学生真正地失去了自由。我们也能明显感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其实,这一切不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尽管在客观上,教师是应试教育的第一执行者,但背后却是各级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以及整体教育的评价机制。
三、结论
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改革应试教育下的教育评价也不是朝夕能解决的。可以预见,今天的这种状况可能还得持续一段时间,素质教育是社会综合进步发展的需求,也是应试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教育评价机制的改变是瓶颈因素,不过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方式的改变需要政府和社会、教育管理组织者和教育直接实施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也只有在那时,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自由,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