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由考生弃考现象看当今的教育价值问题

由考生弃考现象看当今的教育价值问题

来源:主题教育 时间:2022-11-05 08:40:04 点击: 推荐访问: 价值 价值观 价值论

摘 要:教育价值问题是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产生根源,本文以近两年高考前夕发生的众多考生弃考事件为依托,在分析大批考生弃考的原因之下,探究当今我国的主导教育价值。

关键词: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观 功利主义 主导教育价值

探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绝对离不开教育价值问题,在知识经济化的今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普遍认知,教育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不可避免的迷失了自我,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教育价值的偏失是众多考生弃考的重要原因。

一、不断出现的考生弃考现象

2009年3月28日,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而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又,据报道2009年我国有1020万考生,但是有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参加高考;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57万人,比去年减少大约65万人。尽管不能最终确定减少的考生中有多少是自动放弃高考的,尽管有专家指出在放弃高考的考生中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占了一定比例,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几年不断有大量的农村应届考生或者在读高中生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放弃高考或放弃高中的学习。

放弃高考的学生与以往的流失生虽有相同之处,都是未完成学业就弃学了的学生,然而又与流失生有所不同。流失生现象多年来一直都存在,而且不仅存在于中学、小学,初中甚至高职类院校都存在这一问题,只是较之流失生因为各种事外原因停止学业,弃考生显得很理智也更具有目的性。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进行之下出现数万人“弃考”现象,的确让人十分震惊,而且这一现象在今天又使得它具有了往常所没有的复杂原因,从其原因的探究来看现今的教育主导价值,会对我们进一步改革中国教育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大量考生弃考的原因探究

万名学生弃考背后原因众多又复杂,而多年来我们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就业困难之下产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评价,大学学习与社会需求间的脱节带来的教育价值的缺失都是导致大量考生放弃高考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引发的“读书无用论”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问题中重要的一环,具体是指“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主体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决定的行为趋向标准”。[1]而教育价值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价值的取向,对于已经生成的教育价值取向还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功利主义价值观也随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教育本身也深受影响,染上了强烈的工具色彩。就个体来说,教育成了获得生存技能,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或途径;就国家来说,教育决策者注重社会而忽视个体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制定教育方针还是教育政策,首先考虑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力求教育满足社会物质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各种需求。受此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教育价值出现了偏差,教育纯粹成了掌握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技能以获得未来成功的工具,教育即文凭,教育即工作,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所以,一旦这种目的达不到,接受教育就显得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了。

在现实社会里,一方面,就业压力持续居高不下,高学历毕业生挤占低学历者的就业岗位而导致大批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高职、大中专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多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自认为考不进名牌大学,而读高职或者大中专也很有可能一样找不到工作,弃考打工反而是提早赚钱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各类高职院校较高的学费让广大农村学生思而再三。假如一所高职院校一年收取6000元学费,在一户普通农村家庭里,这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一大半的收入,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费用,全部供给后,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其它事情将困难异常。从高中时段算起,一个家庭至少要为一个大学生投资约5万人民币,而学生一旦毕业之后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这部分投资会马上成为“负值”。对于以生计为先的农村家庭来说,当读书不再带来效益反而可能带来负债之时,读书也就不再有用了,由此很多农村家长和考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不读。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没有把握考上重点的农村考生弃考打工实属无奈之举,这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背后的教育价值观的迷失才是真正原因所在。

(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带来的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评价

当教育以功利主义为原则对自身进行改造时,教育就会具备某些功利形态,教育目的、教育评价都会以追求实用性获得最佳效果为标准,我们的种种教育问题由此而来。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既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在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也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之下,我们的教育呈现出“唯目的论”的特点,过分注重社会及国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强调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主体--人的地位,放弃或轻视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将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看待,以追求教育的功利效益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这样一来,教育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就会片面、固执地追求高的“升学率”和“就业率”以达到提升学校办学效益的目的。受教育者也会不自觉地将接受教育与找到工作、获得报酬划上等号,学习本身没有意义,高分才是硬道理。有报道称,某些学校甚至出现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上的工作来劝其弃考的现象。

教育评价是指“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2]因而,在现实教育过程里,正确的教育评价应该不单只涉及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身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精神体系的发展状况。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评价也有着浓厚的工具性色彩,尽管我们的课程理念在不断更新,但高考唯“分”而论考生长短的制度始终没有改变,这种一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分数当作衡量学校教学与学生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取得好成绩不单意味着荣誉和机会,学校也会受到肯定和赞扬;反之,学生便会失去进一步深造发展的机会,连学校都会遭到质疑和批评。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保证自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升入理想的大学,高考便失去了意义,放弃高考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三)教育价值的缺失带来的大学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中主体教育需要的满足或实现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表现统一。”[3]这也就是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之中,教育除了要满足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兴趣等精神需求之外,还必须要考虑某些外在的工具性价值,例如学习者以后的工作、生活所需的能力等。由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观来看,“社会从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价值是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发展为基础实现的”。[4]在过分追求功利主义与工具主义教育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的同时,如果不注重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那么,一旦学生离开学校便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社会对大学生的种种需求从大学校园这一客体中得不到满足时,教育价值也就缺失了。

尽管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就业难”是导致万人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深究之后不难发现,“就业难”不仅仅是目前竞争压力大的产物,也不只是在金融危机时才显现的如此明显,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已是多年的积习,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培养出适应社会各类需求的人才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等院校盲目发展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不少省级或地方高等院校跟随潮流,以提高发展为由,不顾自身师资和专长盲目合校或扩充为“综合性”大学。对某些大学来说,开设原本就不是自己特长的专业十分辛苦而且质量很低,结果,不仅自己原有的特色专业不再具有优势,新增的专业因缺乏竞争力而培养了一大批不够合格的毕业生,工作难找在情理之中。

二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高等院校理论课程过多而实践课程过少的弊端早已显露。除少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外,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从事社会职业工作,很明显,我们的高等院校并没有满足大学生主体的需求,招聘单位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达标的现实给我们的大学教育当头一棒。

三是高等院校的学风与自律不再严明。受中国教育体制“下严上紧”的影响,高中压抑的生活和学习在考入大学后完全失控,教师和家长的过分“放心”让大学生在几近“放纵”的环境里完全自由了。许多高等院校不再严格的考试彻底消除了大学生最后的顾忌,简单的题目或者低档的论文就会拿到学分,测评变得不再严明,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程度如何,我们无从知晓。当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考生们从大批大学生身上看不到自己最需求的工作和生活时,万难之下选择弃考已是必然之举。

三、由考生弃考看我国现今主导教育价值的选择

判断教育价值合理性的标准是一种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说,这种教育价值的选择必须要与它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想适应,绝对的统一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在具体的历史时期里,社会总是会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作为主导教育价值。

由出现数万名考生放弃高考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们的教育价值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教育价值主体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必然也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也就是说,教育价值的选择必须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会将教育目的看作是追求一种现实的功利或者权益,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强调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满足。个体会将教育价值缩小为单纯地谋取生存的职业价值,国家则只看到了它的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并能够从事生产的人的专业价值。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又将教育的出发点定位在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上,人的需要被大大弱化了。社会取向的教育价值看到的是国家和社会,个人取向的教育价值强调的个人。因此,无论单独发展哪一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教育价值都会给教育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众多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弃考现象正是过分单一强调功利、工具取向的教育价值的恶果。

“教育价值选择不可能绝对地从社会需要出发,也不可能绝对地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而应当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出发点,任何一种极端的选择都是片面的抉择”。[5]对于我国当前主导教育价值的选择,从理论上来看,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决定一切事物的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教育的价值很大方面在于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由现实来看,我国目前仍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内,人们的生活还没有达到物质极大丰富的阶段,经济发展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将教育的社会价值作为我们的教育选择的主导价值,让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不仅具有科学性,也更具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价值只注重主导价值而忽视非主导价值。

只关注于教育的主导价值,过分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带来的功利性和工具化倾向的教育已经让我们受到了教训,这提醒我们,教育的非主导价值同样重要,在使得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要让它满足个体在身心,尤其是价值观、情感等精神领域的发展需求。因此,树立多元价值观,多样化教育价值,使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统一,克服片面追求单一价值的弊端,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共进,是今天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改革教育缺陷让教育更具时效性和社会性,合乎人文性与时代性的要求。

注:本文作者石红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8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6.

[2]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92.

[3]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7.

[4]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0.

[5]孙承毅,娄立志.试论教育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