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2022年度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汇编(20篇)

2022年度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汇编(20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汇编(20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汇编(20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汇编(20篇)

目录

1.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

——宣传部部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

——市委党校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3.在新起点上丰富深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级巡视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4.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5.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学院院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民政部门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7.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教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8.讲政治重导向促融合守好民政新闻宣传主阵地

——党委书记、社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报社)

9.深化学习成效肩负好养老助残科技支撑职责

——党委书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0.理论武装的最新教材

11.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2.做不负伟大时代的有志青年

——大学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13.奋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4.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学校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15.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16.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党校老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7.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

——党校教授党校老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8.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校校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19.初心更红,使命愈坚

20.文化正则个人正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

——宣传部部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灵魂,是科学理论的精髓所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要全面了解其基本内容,做到“知其然”;
更要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从根本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一、牢牢把握根本立场

立场,是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条主线。该书专门列出专题,集中论述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强调守初心、担使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人民主体。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书中始终强调,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群众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凝聚各方力量。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

坚持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体现出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不负人民期望、为人民勇扛千钧之重的责任担当。

二、深刻领会创新观点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统领,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逻辑展开,集中展现了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篇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该书把“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为首个专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回答,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比如,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在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等。关于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等。这些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努力掌握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为什么、怎么干;
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武器。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的正确方向、立场、原则,注重策略方法,掌握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书中强调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强调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列出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8个方面突出问题,聚焦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以解决。

树立科学思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极为繁重的执政使命,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六大思维能力”,贯穿该书的始终。尤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

——市委党校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近期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了一脉相承、有机结合的整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发表、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要论述和重大思想观点;
全面呈现了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了的党的理论成果;
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践行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增强政治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灵魂和主线,是我们党划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渠道,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担当、真挚饱满的政治忠诚、强烈切实的政治担当、赤诚丰厚的为民情怀,不断增加自身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持续推动学习效能向自觉拥戴核心、忠诚于党、维护大局、爱民为国转化,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形成坚实丰厚的政治自觉。

二、明确政治态度,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增强思想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有开创性、引领性、指导性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我们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依托,保持饱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追本溯源、融会贯通为决心,以深钻广研、思想共鸣为方法,联系不孤立、系统不零散、全面不片面地开展学习,进行深刻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自我净化,不断锻造主观世界、持续提升政治能力,形成真挚敏锐的思想自觉。

三、把准政治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增强行动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路径,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广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态度深刻感悟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标对表,找准思想上的不足、认知上的薄弱、工作上的短板、能力上的欠缺,不断在思想理论学习中提高思想、丰厚认知、补足短板、提升能力;
在“做实”上下硬功夫,学深悟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到自身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形成坚定有力的行动自觉。

此外,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作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同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艰苦磨炼、从政实践相联系起来,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相贯通起来,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学习思考本领、改革创新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高高飘扬于城大地。

在新起点上丰富深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级巡视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最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该书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复杂局面,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产生历来都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宏大的政治气魄,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认真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这部著作收入的多篇文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科学阐释。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应对。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形势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机遇或者说相对有利的因素。但机遇抓不住、用不好就有可能变成挑战。如何抓住有利因素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个课题。

另一方面,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且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风险挑战加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因素使我国外部环境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变得复杂严峻。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际发展潮流和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得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我国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
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
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
等等。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挑战,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在发展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研判后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是从国际经济规律的发展轨迹看,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能否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起到牵引作用。现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既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难度。因此,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

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历来关系重大、决定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更不能自满,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党的自我革命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要想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怎样做到这一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二、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这部著作的鲜明特征

该书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完善的基本脉络。从文稿的时间分布看,收入的是2017年10月至今年年初的文稿,其中作为本书开卷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观点新判断,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方面各领域。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总结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十四个坚持”是对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性。

党的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奋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工作部署,在新的起点上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比如,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先后提炼概括,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理论创新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品格。关于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在本书的相关专题中分别作了反映。

又如,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对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部署并切实推进,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也围绕这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对于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分别在第十章“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六章“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第三章“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等专题予以反映。

再如,全书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探索新思路。除了将党的十九大报告单独作为本书的开卷篇外,本书总共用了19个专题的篇幅,系统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探索和思考。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本书延续了前两卷的做法,分别设专章予以反映。但又分设了专章,突出反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新部署新成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党中央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遇到的重大挑战、着力破解的重大难题。

还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在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之后,又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xx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新的国家战略,充分说明新时代我们党善于与时俱进、着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坚定意志。对于这些内容,本书也都作了应有的反映。

三、科学掌握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贯穿这部著作的一条红线

这在该书的多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一定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要坚持实事求是,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避免简单化,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突出短板弱项要扭住不放、持续用力,确保取得成效,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优先抓好落实。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立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这部著作中,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形势下,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要重视调查研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党中央就把改进调查研究作为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之一。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成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结论、做判断。要解剖麻雀,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

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断积累分析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水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科学方法,在要求全党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时,第一条就是要增强学习本领。此后又反复强调,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要永葆主动学习、自我革新的进取心;
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总结工作经验是加强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非常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加深了对一些工作规律的认识。据统计,在这部著作收入的文稿中,至少有xx篇集中总结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有的还形成了某个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都是在总结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深刻把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

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宝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是我国社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慈善事业,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8年在湖北考察时指出:“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9年在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大都已收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各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所有关心慈善、热爱慈善、投身慈善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慈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思想指引、注入了动力源泉。

二、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反复证明,慈善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慈善事业在疫情大考中展现了夺目的风采。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慈善事业凝聚了全社会的爱心善意,展现出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整合能力,成为应对重大灾难、兜好民生底线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号召共产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带头捐款,全国广大党员积极响应,约8000万名党员自愿捐款83.6亿元。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全国慈善行业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截至4月23日,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19.94亿元,接收10.94亿件抗疫急需物资,捐赠款物(含物资折价)相当于各级财政抗疫总投入资金的近1/4。

慈善事业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是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帮扶资源与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纽带,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各级慈善组织不仅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主动作为,还在积极开展扶贫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协助科学决策、推广扶贫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有力拓展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深度和广度。

慈善事业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慈善事业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不仅包含扶贫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难等传统慈善内容,还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实践证明,以慈善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参与的财富流动,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收入更加公平正义方面,扮演着市场和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告别绝对贫困后的“后扶贫时代”,慈善事业在帮扶救助困难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我国慈善事业法治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要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7月17日,人大常委会就慈善法执法检查专门召开了动员部署会,王晨副委员长作了重要讲话,将全面启动这项工作,这是推进慈善事业法治化进程的难得契机。结合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慈善领域法治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依法治善的意识。要借执法检查的强劲东风,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慈善组织和全社会“依法治善”的意识,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在慈善法规体系建设上增强紧迫感,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立慈善应急机制。要吸取抗疫工作的经验教训,在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建立慈善应急机制,明确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地位、参与责任、参与机制、动员机制、保障激励等规定,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作用。

加快慈善法规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破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加大对慈善组织的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使捐赠方、受益方、慈善组织和管理监督者各得其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完善慈善监管和税收优惠机制。要根据慈善法相关要求,理顺慈善监管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慈善监管和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信息化建设。要推进覆盖整个慈善事业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慈善行业更加公开、透明、高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学院院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收笔,全书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和发展思想。特别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言简意赅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最新表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就表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针对正定县征购负担过重的现象,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全县人民温饱的大问题。然而在当时,如椽巨笔公众号辛苦整理,盗用可耻!,高征购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没人敢提出异议,但他不想在逐年加码的征购任务上再出什么“政绩”,而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摘掉“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让人民喘一口气。他和县委副书记商量,决定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后来国家征购减少xxxx万公斤,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他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办事情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人民,就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曾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倡“滴水石穿”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他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个高频词,单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出现了14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摆脱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因此,党的十九大把它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以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获得感是具体的、多样的,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这就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其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民政部门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按照民政部党组的部署,办公厅(国际合作司)党支部迅即通过集体学习、交流研讨、组织自学等方式进行了初步学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和强大武器,既与第一、第二卷一脉相承,又体现出鲜明特色。

一是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这期间,党中央对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作了重大集成,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写入党章和宪法。第三卷以十九大报告开篇,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全书19个专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化和具体展开,形成了纲举目张、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道路自信更加坚定。道路决定成败。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根本原则。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坚决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基本方略,“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谋定后动、厚积薄发,朝着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坚决防止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充分彰显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为“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保证。

三是施政方略更加高超。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卷中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论断;
谋划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阶段”战略安排,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重要要求;
部署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大任务,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既有宏观长远谋划,又有具体思路措施,体现了高超的政治谋略和施政艺术。

四是人民中心更加鲜明。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了建成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在我们这一代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等任务要求;
创新提出了抓民生也是抓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判断,把民生列为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民生保障注入不竭动力;
对民生民政工作作出许多新论述新指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推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层社会治理、棚户区改造、“厕所革命”等民生事项,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更加彰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五是管党治党更加从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总结管党治党新经验,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系统阐明了党建的目标目的、方针主线和主要内容,首次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党建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新时代党建提供了总纲领;
提出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加强政治建设的7方面要求,确立了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统领地位;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建永恒课题和党员终身课题,把推进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抓手,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作出系统部署;
创新党的监察理论,完成了监察体制改革,健全了一体化、全覆盖的监察体系,实现了党建规律的新认识、党建理论的新突破。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深切领悟到这一思想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深切认识到这一思想的伟大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今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民政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办公厅(国际合作司)保障服务责任重如泰山。我们将进一步抓紧抓好第三卷的学习贯彻,努力学深悟透,用以指导党支部建设,更好履行“三服务”职责,推进全厅工作全面加强、全面进步,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专题,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和本质属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来,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
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一方面,从实践来说,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的最直接的物质来源场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但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前提和条件的自然界,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与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可以按照任何尺度,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部自然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唯一能够“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对象性的世界”的存在物,人应该利用这一能力来对外部自然界进行“美的还原——具有自由的形式和特征”,而“美的还原表现为对自然加以技术的改造,它成功地把控制和解放结合在一起,并把控制引向解放。在这种情况下对自然的征服,就会减少对自然的盲目性、残暴性和掠夺性,即意味着减轻人对自然的凶恶程度。”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然界才是我们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最佳选择,也才能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和本质属性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人与自然都是生命大系统、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都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和生态大系统的构成要素。各成员和各要素彼此依存、共生互利、协同进化、美美与共、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基础。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和“生命共同体”的一分子,自身活动理应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因此,人类必须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来看,人类解放是在历史进程中未来反对人的任何异化所作的积极斗争,是把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给人自身,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劳动的解放,成为现实的个人最终归宿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和手段,一方面是人从自然界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是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人的解放不仅仅是摆脱自然、征服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活动。自然的解放即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蕴含着极其重要的自然解放的价值追求。在人的解放进程中,自然的解放必然成为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自然的解放则是人的解放的前提,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类自身和解的主要途径以及基本规律,直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痛陈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主要成因是资本的“效用属性”和“增值属性”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构建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资本的“效用属性”不仅把自然当作“单纯的工具”来使用、被当作纯粹的“资源库”来肆意索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能源)。资本的效用原则催生了工具理性。由此,自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以来,便开始了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采甚至是“疯狂式”的“掠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大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换句话说,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力远远小于人类对它的破坏力。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都视为“导致资本主义垮台的其自身的因素”。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从事生产的目的,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们改造自然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兼顾对自然界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把自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看成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的联合生产实现的将是具体的、协调的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矛盾和严重冲突的根本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每个人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

讲政治重导向促融合守好民政新闻宣传主阵地——党委书记、社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报社)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文化自信是奋发之翼。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和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生动展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新时代开展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中专题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6篇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认识新闻舆论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

读懂新时代,掌握新本领,实现新作为,必须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第三卷内容,并与第一、第二卷的学习实践融会贯通。从“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再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全面阐述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根本遵循,科学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规律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充分彰显出坚定的政治定力和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报》作为部党组机关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任。作为民政新闻宣传工作主渠道主阵地,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高度审视自我,不断提高对民政工作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尽民政一域之力。

二、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报社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学习、促整改、重落实,将“两个维护”落实到加强政治建设上,落实到宣传报道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上。

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狠抓学习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头作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自觉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巡视整改为抓手,以落实“三定”方案为举措,探索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理论学习、集体领导、编辑出版等多项制度,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注重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加强党建提升新闻作品的思想性、传播力。

三是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围绕“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两会”“决战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开展主题宣传,及时报道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工作安排,大力宣传地方民政部门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主题宣讲,深入挖掘民政系统先进人物事迹,启动征文活动,加强评论员文章创作,引导广大民政干部职工深化对争当“最可爱的人”的认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三、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强化使命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作为民政领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既要树立新闻志向,又要改进工作方法;
既要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自觉,又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切实做到纸网并重、共向互补。这是民政新闻宣传工作在新时代必须要有的责任担当。

一是坚持导向为魂。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之本。“冒热气”的前提是秉正气。要在融合发展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标准,自觉讲责任、讲品位、讲格调,不仅追求点击率,更要追求点头率;
不仅追求关注度,更要追求认可度。

二是坚持移动为先。立足报社实际,加快《中国社会报》移动端建设,在功能设计上立足主责主业、突出民政特色,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新闻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性、贴近性、及时性、互动性,让“小”屏幕透视“大”命题。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民政系统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孺子牛”精神,以争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行动自觉彰显新时代民政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加强新闻选题策划,强化“走转改”,不断增强“四力”,以纸媒的权威性带动融媒发展。充分发挥融媒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优势,丰富宣传形式,延展宣传链条,加深宣传厚度,用好看好学好用的新闻作品来引领导向、凝聚共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深化学习成效肩负好养老助残科技支撑职责——党委书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今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为我们进一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教材。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不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基础上的再一次学思践悟,又有新的体会和提高。我们把学习第三卷作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班子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自己和其他班子成员,以及全体党员干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部党组及直属机关党委要求,康辅中心党委通过自学、交流学习和讲党课等方式,正在不断深化学习成效,对第三卷的深化学习必将对履行好我们在养老助残科技支撑中的职责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学思践悟是取得创新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第三卷的内容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九大到今年初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的精华,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深邃,但不少内容已经在之前的跟进学习中做了学习,有的内容已经学习过多次。为提高学习效果,我在第三卷学习中采取了纵向和横向两条主线进行。纵向上,把学习第三卷同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结合,从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党的三大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关系和时代价值。我强烈感受到,实事求是、人民立场、历史担当等思想和情怀,贯穿了几代党的领袖及领导集体共有的思想方法、价值追求和精神要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忠实继承者,也是不断发扬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者。

横向角度,我把学习第三卷同第一卷、第二卷进行比较,主要是选择党的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建设的内涵、标准和要求,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以及“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些不仅是文字表述上的变化,更是党的理论的深化,是党的建设理论的完善。

二、学懂弄通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贯言语朴实、文风简练,讲道理娓娓道来,讲问题直奔主题,讲要求严格明确,学习第三卷同学习其他系列重要讲话一样,我在学与思、学与践、学与悟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迪,使自己领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获益匪浅。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与我们党一直坚持并践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指出:“党内的所有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对党的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结合康辅中心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我们把党委在今年“七一”党课的主题确定为“忠诚是共产党员最根本的政治标准”,就是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不断深化康辅中心党员干部对党性的感悟,提高对党的事业、对残障群众利益的忠诚与担当。没有忠诚做底色,康辅中心的发展无从谈起。

三、持续提高是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工作的现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体现理论指导,也是方法论,对于我们解决工作难题有重要意义。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时指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这对于康辅中心当前面临调整完善工作定位,建立一整套既更好发挥养老助残科技支撑职能、又能确保自身生存并良性发展的机制和运行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理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产品研发同样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研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我们目前正在调整完善康复辅具科研工作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的关系,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好发挥在协调解决重大行业性科研问题中的作用,这是国家部委科研机构的使命和优势。我们有信心在部党组的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下,把康复辅具科研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理论武装的最新教材

站在历史的山巅回望,能写入人类历史的那些伟大实践成就,无一不源于烛照时代的理论之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理论引领实践,让中国在历史的脚本里不断续写新的辉煌,同时又用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开拓进取、持续奋斗,在实践上又有许多新创造,在理论上又有许多新发展,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92篇,都是富有独创性、代表性、标志性的重要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展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自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认真学习这部权威著作,对于我们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开阔胸襟和责任担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认真学习这部著作,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切地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强大的战略定力、高超的治理能力、丰富的政治智慧,更加深切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人民情怀、“无我”的精神境界,更加深切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见解,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教材的价值在于学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证明,凡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贯彻坚决彻底的,站位就高、眼界就宽、工作就上得去,反之则会左支右绌,进退失据,跟进不上。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当前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和省委就此印发了通知,作出了专门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出忠诚、学出信仰、学出担当、学出本领。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当前紧要的政治任务,原原本本读原著,扎扎实实学原文,认认真真悟原理,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自觉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贯通起来学,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联系起来学,同当前正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学,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对于湖南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始终深切关切,厚望殷殷。当前全省正以“首倡之地”的政治担当,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当作教科书、工具书、案头书,善于从中找差距、找方法、找路径,更好地指引推动湖南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系统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性成就。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深刻领会重大意蕴,对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消除贫困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摆脱贫困作出过不懈努力。由于旧中国统治阶级局限性和残酷剥削,直至近代广大劳动人民仍处于绝对贫困之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经过长期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答了“为了谁”这一立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答了“依靠谁”这一价值主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攻坚强调把握好用好外力、激发内力的关系,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答了“谁来评”“怎么评”的问题。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脱贫攻坚强调检验脱贫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从而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反贫困实践,决定各国脱贫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制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一优势保障了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基本方略、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和贯彻落实,顺利推进脱贫攻坚总体进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脱贫攻坚进程中形成的制度成果。这一制度体系包括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动员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内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脱贫攻坚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贫困治理中不断提升党的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脱贫攻坚增强了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责任体制。脱贫攻坚增强了党的改革创新能力,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实现扶贫理论创新;
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现扶贫方略创新;
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新。脱贫攻坚增强了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实践中强化了社会动员和宣传体系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扶贫格局和参与机制,实现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等领域工作不断深入。脱贫攻坚增强了党的贯彻落实能力,实践中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严格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保证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彰显人类反贫困事业的大国担当。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开启了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不仅创造自身减贫成就,同时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减贫进程,体现大国担当。扩大对外开放为推进全球减贫进程提供新平台新动力。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困局和复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呼吁各国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并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解决全球贫困治理资金问题,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出资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和减贫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助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进程。环顾全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中国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增强减贫信心,推进了全球减贫进程。

做不负伟大时代的有志青年——大学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关心关怀和殷切期盼,对指引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当代青年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加强理论武装、砥砺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激发使命担当的重要途径,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体现,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信仰追求,做忠诚不渝的爱国者

信仰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力量源泉。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9岁的陈望道在一间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把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废寝忘食,聚精会神,以致母亲给他端上粽子和红糖水,他竟误把墨水当成红糖水蘸粽子吃,还戏称品尝到了真理的甘甜味道。这“甜味”,其实是信仰味道、信仰的力量。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定信仰信念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内植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这篇文章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无数青年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信仰和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只有把个人理想与报国之志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二、刻苦学习,练就本领,做锐意进取的实干家

青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就像水稻的生长分为由苗而秀、由秀而实等几个阶段,个人的成长也有不同的时期,而青春恰如水稻的抽穗扬花阶段。这一阶段能吸收多少养分,决定着以后结出的谷粒是否饱满。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年时代打下的学习基础可以受益终身。首先,在求学路上,应该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从中汲取智慧、思想和力量。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始终保持“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再次,要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青年只有把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才能把学到的理论、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三、埋头苦干,担当作为,做勇往直前的奋斗士

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战马。不可否认,现在许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有的从小习惯了优越的生活,在学习工作中怕苦怕累,满足现状、缺乏进取心,丢掉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绝无捷径可走,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摸爬滚打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努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当代青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前进力量,以崇高的信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努力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奋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准确把握改革规律,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各个专题中都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改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懂弄通做实这些重要论述精神,关键要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准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改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实现了改革理论创新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十分艰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根本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把改革这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成功发展的制胜法宝牢牢抓在手上,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干劲,坚定改革自信,保持改革定力,增强改革锐气,提高改革本领,汇聚改革合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不断在改革中破局开路、克难前行。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有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党对改革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决策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充分把握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特点,适应改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和委员会主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亲力亲为谋划领导改革工作,确定改革总体方略、指导方针和战术打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为改革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我们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落实的责任,完善改革领导决策和推动落实机制,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推动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两次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方面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合贯通,着力补齐制度短板,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时与势的变化完善改革举措、凝聚改革共识,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因势利导、驭势而为,不失时机谋划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坚持扩大对外开放,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支持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高水平开放格局。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健全机制,为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国内需求、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扩大对外开放等系列改革举措,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动改革的高超智慧和科学方法,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不断为发展开辟新空间、提供新动能、创造新条件。

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减负稳岗扩就业,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保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化政务服务便民化改革,放开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我们要坚守改革初心,牢记改革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精准聚焦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痛点,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所想所盼,不断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效续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篇章。

五、风雨无阻、奋勇前行,接续推进改革走深走实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定期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分析改革形势、审议改革方案、听取改革汇报、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改革落地,对利益关系复杂、重大敏感的改革任务,亲自开篇破题,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把关掌舵,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领导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全局性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担当作为的精神品质。

我们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甘于担当,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主责部门和一把手责任,改革越是任务重、困难大,越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要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改革扎实推进,把督察作为推动改革落实的重要手段,创新督察方式,改进督察作风,层层传导压力,打通改革梗阻,防止改革“疲劳症”。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创新,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要健全鼓励担当作为的体制机制,宽容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克服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尚。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系统谋划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多推创造型、引领型、集成型改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解决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要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更加扎实地抓好落实。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奋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学校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烈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之后,伴随新的伟大实践探索,这一思想又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这种新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了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性。

一、为什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何谓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成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征,呈现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总体来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客观必然。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要适应这一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首先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由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理念自然需要顺势而变。因此,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高质量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张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跨越“贫困陷阱”阶段,需要能够以要素投入量扩张为主,以高速增长为方略实现经济成长。从供给方面看,经济落后国家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低、丰富且具有竞争力。从需求方面看,经济落后国家急需摆脱贫困,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市场需求规模迅速扩张。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点的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方面的要素条件,又有需求方面的市场容量。但当经济发展跨越“贫困陷阱”之后,这种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条件会发生系统性变化。

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10年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志,我国2010年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线),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这种约束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极为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对这种变化作出过全面概括,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市场竞争特点的转化、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变化等九个方面做出了系统阐释,指出这些变化既是系统性的,也是趋势性的,既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特征,也是内在动因。要适应这种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种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经济才能保持健康发展。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这就要求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效增长。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必须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这是客观经济规律。

从经济发展史上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其他大量国家或者长期深陷“贫困陷阱”,或者即使跨越了贫困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但长期难以再跨越,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二、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怎样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突出强调了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离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谈不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谈不上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因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什么内涵?从根本上说,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概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三者更加深刻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概括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七个方面的内涵,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怎样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贯彻怎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清晰的阐释:一是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际上,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从传统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为主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往高速度增长转变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生产端入手,提高生产者的效率和竞争力,包括微观上的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的竞争力,宏观上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宏观调控的重要之处就在于,需求侧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市场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作的主线应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际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使新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四是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际上是从发展意义上强调产业基础。五是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从改革意义上强调体制条件。以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改革、开放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阐释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的要求。

现阶段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当采取哪些实际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四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制度保障。以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体基础、战略支撑、空间布局、国际竞争力、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举措和行动重点。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基于对新常态下客观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科学论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剖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回答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坚持的原则和要求,部署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和举措,是“怎么看”和“怎么干”的有机统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高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提高思想认识、统一人民意志、推动伟大革命的重要前提、政治任务和伟大工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汇聚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著作,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的最新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时代和实践的回应,都奠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离开对时代和实践的深刻认识就难以准确把握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纵观时代大背景、把握世界大格局、立足中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是世界范围内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威力;
三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正风肃纪反腐败,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深刻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现实要求,深刻解析了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格局的互动关系,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扎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思想品格的最新教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为统领,通过“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等19个专题,收入了92篇重要文章,是系统阐述和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论著,既要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完整地学,又要把握重点、领会实质、重在落实,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思想品格上很下功夫。一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和基本问题,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重点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八个明确”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切感悟这一重要思想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切感悟这一重要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所阐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精华,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三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感召力量,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人民情怀、高度的自觉自信、鲜明的问题导向、无畏的担当精神等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这一理论品格的集中展现,是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统一全党意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最新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严格要求,是研读和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丰富思想的基本内容。增强“四个意识”,就是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的时代任务,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四个自信”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到“两个维护”,就是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以鲜明的态度和扎实的行动,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项制度规定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校老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一要充分认识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工作思路、强烈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锻炼和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思想境界、理论素养、能力作风。

二要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风格特点和作为大国领袖的风采,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同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认真研读,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通过“线下+线上”“传统媒体+新媒体”“个人自学+专家辅导”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准确理解这部著作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要全面准确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强化干部培训,开展理论宣讲,及时把原著精神传播到“寻常百姓家”。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党校教授党校老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需要我们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面系统呈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造、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思想引领,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是高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旗帜,进一步学好用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著作。要充分认识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从根本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xx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实效,高质量高标准推进xx自由贸易港建设。

完整系统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主要内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为开卷篇,分xx个专题,收入从党的十九大到今年x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贺信等重要文献xx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xx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还作了必要注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收入的文章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划治党治国治军;
围绕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统揽“四个伟大”;
全面判断当今国际形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有助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生活和工作生活的一件大事。要坚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原原本本学、带着感情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科学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马克思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成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进展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最新发展,集中展示了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丰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加深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科学理论新发展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正确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辩证关系,做到融会贯通地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开辟了系统阐释和对外宣介推广新时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理论走向世界、中国方案引领人类发展的新历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兴起一轮又一轮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丰富、更加系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形成一个系列,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系列权威读本,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一定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深刻地把握其内在逻辑、内在联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筹结合起来学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融会贯通、学深悟透,真正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有机结合起来,将其思想内容贯穿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的整个实践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报告、讲话、谈话等文章的原文或摘编,其中多篇文章都提到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尤其是全文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xx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港建设高度关注。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xx要肩负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体责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x省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抓紧落实政策早期安排,以钉钉子精神夯实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紧密联系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个最大实际,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xx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xx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有机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委有关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我为加快推进xx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结合起来,与具体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群众个人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真正转化为推动xx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想贯穿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的整个过程中。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的实际行动,体现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忠心、忠诚,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自由贸易港的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党校校长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面向海内外发行。书中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深入学习好领会好。全书共有19个专题,92篇文章。其中第九个专题,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的考验,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面辩证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一、提升化危为机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尽管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风险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要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一个战略举措就是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升化危为机的能力。在辩证法看来,危机就是危与机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同生并存、辩证统一,危中也包含着难得的契机。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受到很大影响;
但与此同时,这也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线上零售、远程办公等新就业形态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可见危机之中也有可能开辟新天地。因此我们既要冷静看到“危”,又要努力用好“机”。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坚定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信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方针,以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2020年4月17日,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目标。“稳”,可以理解为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保”则更强调底线思维。所以“六稳”是方针、是大局;
“六保”是托底、是底线。落实“六保”,目的是为了让“六稳”做得更扎实。只有守住“六保”的底线,才能实现“六稳”,才最终能够稳定我们的经济的基本盘。因此要紧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认真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

三、以项目高质量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我市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补齐短板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一直以来大项目少都是我市发展的短板,为此我们要紧盯省“百大项目”、市级重点项目、各县区谋划的项目发力,抓紧补上经济发展短板。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姿态,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多深入到项目建设现场,关心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着力破解困难和问题,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同时项目施工单位要压实主体责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环保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项目进度,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为我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总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是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要体现。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压力中激发动力、在挑战中善抓机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落实主体责任、找准短板弱项、增强能力本领,不断谱写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初心更红,使命愈坚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伴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走进基层,我们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守牢新思想的“主阵地”,在乘风破浪、勇攀新高中做基层的“自己”。

初心更红,使命愈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求我们必须时常叩问初心,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把初心和使命落在基层一线,在大战大考中担使命、比作为。无论是“天问一号”背后凝聚的北斗精神,还是疫情防控和抢险救灾中展现的战疫和抗洪精神,党员干部都冲锋在前、默默奉献,交出了属于自己的党性大考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矢志不渝,提振干事创业的精神气,跟党一起创业、奋斗、圆梦,做到吾身恒坚、吾心永红。

助企惠民,对标找差。要在助企惠民中求实践。新思想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笔记中,更应该是助力夺取“双胜利”的实招硬招。眼下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优势,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源源不断释放党建红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政策暖、服务优。自觉把新思想的学习和运用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各项民生保障服务工作才会行稳致远,散发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要在对标找差中攀新高。强化对标意识,把补短板、锻长板贯穿服务工作始终,瞄准目标任务,紧扣中心工作,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群众关切的“身边小事”,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增长才干,奉献青春。

育好新机、开好新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以区域化的视野和思维,抢抓战略叠加窗口期,在区域合作中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新动能。落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探索创新优化基层治理路径,持续升级党群阵地服务,坚持把“小场所”打造成为“最有人气的地方”,在心中虽然向往“诗和远方”,在脚下却依然选择了“离你最近的地方”。坚持以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强化目标、问题、结果导向,深刻认识基层是大有可为的事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锻造先锋“尖兵”,在定向精准服务中凝聚党群共识,在加压奋进里勇攀目标新高。

文化正则个人正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不仅要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命脉里来,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新鲜的血液,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拜读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部分阐述,不仅能感受到讲话金句里的文化力量,更能体会到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正则个人正。文化犹如一个人的信仰,底子正、营养足、价值向上的文化根基,不仅能支撑起国家和民族的长盛不衰,更能孕育出优秀杰出的人才。从儒家哲学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到一笔一划都有讲究的汉字文化圈,从郑板桥竹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甘为人民樵夫的焦裕禄。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铸魂育人,要拿出更多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的幸福生活。

文化强则民族强。加强文化创新,助推文化共享,才能坚定民族自信。从深藏于养心殿的文物移驾到博物馆接受公众欣赏,从故宫各类文创产品的走红到云游故宫、数字多宝阁的火爆,从名人故里所有权的激烈竞争到通力保护与抢救下梁祝遗存的再放光芒,从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为公众献上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到民俗、戏曲、曲艺等瑰宝频繁亮相国际舞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快文化共享的创新方式,才能让公众在文化熏陶中坚定走好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唐朝鉴真东渡不畏艰险传播探索佛学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以物易物扬我国威,从五四运动爱国救亡不负伟大时代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的红色文化,中国的文化基因里从来没有霸凌的词汇,有的只是和平共处、共享繁荣。正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我们是大国,是一个内外兼修、和衷共济的文化大国,是一个崇尚全球多元、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国。

立足现实,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让公众在文化感染下构建文化的自信,植根大地,加强文化共享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嗅到灿烂文化的芬芳,用文化软实力表现好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