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社会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让智能制造业、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得到充分释放,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结构问题。在个人层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改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生产、消费习惯,在虚拟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形成了新的轨迹。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以新消费、新业态为特点的数字经济更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呈现出逆势高增的特点,具备了较大幅度带动消费和就业的潜力,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促进行业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行动,贯彻落实链长负责制,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物联网四大核心产业,着力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和基础材料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全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大实验室”,推进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联合辖区高等院校着力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加快推动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实验室、福建鲲鹏产业生态创新中心、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等重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鸿蒙创新中心,打造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5万件,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培育优质数字创新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企业培育行动,每年遴选公布一批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等创新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未来领军型创新企业和平台型生态企业。编制数字经济产业图谱,制订重点数字经济产业招商目录,充分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地我市,助力数字产业发展。推进晋安湖、旗山湖和东湖“三创园”建设,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到2022年,全市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数字企业突破6家,更多龙头企业进入全国行业百强。
3.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优化新兴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福州软件园、福州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仓山互联网小镇、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推动软件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显示光电等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平台经济发展,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平台经济集聚区。到2022年,打造6个以上省级重点数字经济园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全市形成2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4.培育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实施海丝空间信息港工程,开展“一带一路”高通量卫星应用,同时拓展卫星数据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培育卫星应用服务企业,完善卫星应用服务产业链。推进达华卫星产业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卫星+”产业发展生态圈。到2022年,配合建成多级卫星数据分发管控体系,行业卫星数据应用成效显著。
数字技术在发展数字经济、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特征日益显著,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物联网、数字平台到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推动了产业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重塑全球市场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倒逼这一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各产业领域业态及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数字技术在提升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拉动就业及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等方面的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对此,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数字技术更加高效地运用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范式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优效率的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达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目的。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施策:
营造有利于数字技术发展应用的创新生态体系。以促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为出发点,优化数字经济融通创新支撑能力。在专利应用转化方面,考虑更新现有专利制度,调整专利管理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平衡好专利技术权益与创新推广、传播应用之间的收益关系,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调整形成适应数字经济融通创新需求的技术专利体系。在创新协同方面,支持“产学研金”跨组织管理协作,畅通企业向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数字技术支持途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作用,确保创新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扩大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溢出效应,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生态圈。在税收激励方面,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适度倾斜,对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人员给予工资税收减免以及研发税收免抵扣等,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企业及个人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涉及数字技术的公共研发预算,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研发投入上的强大支持作用。增加公共研发项目投入,协助突破企业及个人研发技术模式的局限性。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许多私营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研发均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其中,应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扶持,可考虑设立资助性项目,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创新研究和技术转移项目。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全社会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创新型经济建设的能力水平。
完善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竞争的政策治理机制。统筹部门力量,从管制与促进双向发力,确保政策治理的敏捷性,及时调整出台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加强管制方面,以维护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原则,密切关注数字市场中伴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型垄断现象,剖析检视垄断结构增长问题,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竞争政策。在这其中,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命脉。应处理好数据使用、访问、便携性、开放、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聚集独占实施监管,由事后控制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过程治理转变提升。在优化促进方面,形成部门合力,共同谋划数字市场促进竞争政策,鼓励加强基于数字技术协同、柔性技术服务的多方生产合作。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撑作用,加深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惠及更广泛企业主体和劳动力群体,消除不同人群、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强化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发挥创新引领优势作用。
构建有利于数字技能素养提升的教育培训模式。人民群众始终是数字经济创新的主体。应以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为抓手,建立数字技能素养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广大人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主动创新。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指数式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数字技术学习的长期性。对此,一是考虑建立广泛的终身学习制度,设置社会个人终身学习账户,支持个人为不同工作岗位转换所需数字技能的再培训,允许个人在企业和部门转换过程中培训权利的可转移、可携带,确保数字技术培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二是不断完善调整数字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以保证数字技术培训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原则。培训内容须涵盖数字技术通识和专项数字技术等,同时关注市场及企业对数字人才及技能方面的需求变化,在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培训方式和支持方向上做到及时调整。三是增强数字技能教育助学贷款、帮扶政策的灵活性,鼓励社会个人接受数字技能再教育,为更广泛地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数字技术在发展数字经济、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特征日益显著,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物联网、数字平台到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推动了产业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重塑全球市场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倒逼这一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各产业领域业态及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数字技术在提升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拉动就业及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等方面的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对此,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数字技术更加高效地运用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范式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优效率的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达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目的。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施策:
营造有利于数字技术发展应用的创新生态体系。以促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为出发点,优化数字经济融通创新支撑能力。在专利应用转化方面,考虑更新现有专利制度,调整专利管理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平衡好专利技术权益与创新推广、传播应用之间的收益关系,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调整形成适应数字经济融通创新需求的技术专利体系。在创新协同方面,支持“产学研金”跨组织管理协作,畅通企业向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数字技术支持途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作用,确保创新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扩大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溢出效应,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生态圈。在税收激励方面,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适度倾斜,对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人员给予工资税收减免以及研发税收免抵扣等,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企业及个人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涉及数字技术的公共研发预算,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研发投入上的强大支持作用。增加公共研发项目投入,协助突破企业及个人研发技术模式的局限性。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许多私营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研发均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其中,应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扶持,可考虑设立资助性项目,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创新研究和技术转移项目。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全社会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创新型经济建设的能力水平。
完善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竞争的政策治理机制。统筹部门力量,从管制与促进双向发力,确保政策治理的敏捷性,及时调整出台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加强管制方面,以维护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原则,密切关注数字市场中伴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型垄断现象,剖析检视垄断结构增长问题,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竞争政策。在这其中,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命脉。应处理好数据使用、访问、便携性、开放、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聚集独占实施监管,由事后控制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过程治理转变提升。在优化促进方面,形成部门合力,共同谋划数字市场促进竞争政策,鼓励加强基于数字技术协同、柔性技术服务的多方生产合作。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撑作用,加深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惠及更广泛企业主体和劳动力群体,消除不同人群、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强化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发挥创新引领优势作用。
构建有利于数字技能素养提升的教育培训模式。人民群众始终是数字经济创新的主体。应以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为抓手,建立数字技能素养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广大人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主动创新。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指数式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数字技术学习的长期性。对此,一是考虑建立广泛的终身学习制度,设置社会个人终身学习账户,支持个人为不同工作岗位转换所需数字技能的再培训,允许个人在企业和部门转换过程中培训权利的可转移、可携带,确保数字技术培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二是不断完善调整数字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以保证数字技术培训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原则。培训内容须涵盖数字技术通识和专项数字技术等,同时关注市场及企业对数字人才及技能方面的需求变化,在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培训方式和支持方向上做到及时调整。三是增强数字技能教育助学贷款、帮扶政策的灵活性,鼓励社会个人接受数字技能再教育,为更广泛地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但优势更多体现在日新月异的模式创新、庞大的市场容量、众多的人口红利等方面,面向消费端的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及其衍生服务发展成就突出,但核心技术缺失、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要建成数字经济强国,必须在更高层面上参与甚至主导相关技术、产品、服务的创新方向、标准制定及规则引领,才能更好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占据先发优势,这不仅事关为中国经济“弯道超车”赋能助力,也是牢牢把握下一轮发展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特征,赢得战略主动权的需要。但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创新有其自身内在逻辑,尤其是技术演进有自身的路径依赖,“算法黑箱”更成为一些企业与政策博弈的技术工具,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引导数字经济创业创新企业自觉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完善更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
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之间张力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经济以大数据等要素为关键生产资料,相关企业往往具有“轻实物资产”“重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目前企业用户资产并未计入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而这可能是某些数字经济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在,加上我国现在关于大数据的确权、流转、交易等法律法规都不完备,数字经济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时难以在财务上提供与传统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相匹配的说服力材料。
其次,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投融资风险的防控意识大大提升,需要国家层面的主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方向引领作用,为民间投资指引方向,提振信心。
再次,我们对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认知本身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到了今天,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并非外在于传统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独立运行的创新体系,而是传统经济形态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一次全方位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到了产业数字化时代,数字要素与其他关联要素和传统要素之间如何协同成为决定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起更为包容性和普惠性的金融获得机制,依据创新的风险分层持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让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型企业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金融资源支撑。
就当前形势而言,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处于高速发展通道上,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让金融服务不断延伸到更多的民生和企业应用场景,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亟须形成内在合力共同推动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以金融创新优化数字经济协同共治体系。
在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知数字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渗透之后引发的新风险可能。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泛在互联、实施响应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和社会运行逻辑,当“数字依赖”成为每一个企业、组织和个体无可选择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个体信息主权一定程度上的让渡与共享,而数字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面临的问题。传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运行体系下捉襟见肘,数字时代的风险管理本身也成为一门潜力巨大的产业。金融本身具有价格发现、风险定价、风险转移和风险管理的本质功能属性,如何善加利用,让金融支持不仅仅停留在资金供给或资源对接的层级,而是演变成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有效工具。
在本次投融资云路演活动中以主办方身份出现的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成立于2018年,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红杉资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50余家单位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联合发起,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的协调性议事机构,旨在搭建政府、数字经济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合作平台,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对接效率,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联盟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开展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方向的宣贯和解读,开展数字经济产业、投融资、政策、法律等领域研究和研讨,构建数字经济投融资数据库、企业库和项目库,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该联盟的成立既有国家主管单位的指导,也充分吸纳了国家主权基金、头部股权投资基金和互联网生态型企业等多方力量,这次在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四川省省会成都举行系列路演,也体现了以投融资为抓手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优化数字经济协同共治的符号性意义,祝愿类似活动能够越办越好,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但优势更多体现在日新月异的模式创新、庞大的市场容量、众多的人口红利等方面,面向消费端的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及其衍生服务发展成就突出,但核心技术缺失、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要建成数字经济强国,必须在更高层面上参与甚至主导相关技术、产品、服务的创新方向、标准制定及规则引领,才能更好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占据先发优势,这不仅事关为中国经济“弯道超车”赋能助力,也是牢牢把握下一轮发展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特征,赢得战略主动权的需要。但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创新有其自身内在逻辑,尤其是技术演进有自身的路径依赖,“算法黑箱”更成为一些企业与政策博弈的技术工具,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引导数字经济创业创新企业自觉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完善更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
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之间张力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经济以大数据等要素为关键生产资料,相关企业往往具有“轻实物资产”“重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目前企业用户资产并未计入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而这可能是某些数字经济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在,加上我国现在关于大数据的确权、流转、交易等法律法规都不完备,数字经济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时难以在财务上提供与传统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相匹配的说服力材料。
其次,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投融资风险的防控意识大大提升,需要国家层面的主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方向引领作用,为民间投资指引方向,提振信心。
再次,我们对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认知本身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到了今天,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并非外在于传统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独立运行的创新体系,而是传统经济形态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一次全方位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到了产业数字化时代,数字要素与其他关联要素和传统要素之间如何协同成为决定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起更为包容性和普惠性的金融获得机制,依据创新的风险分层持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让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型企业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金融资源支撑。
就当前形势而言,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处于高速发展通道上,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让金融服务不断延伸到更多的民生和企业应用场景,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亟须形成内在合力共同推动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以金融创新优化数字经济协同共治体系。
在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知数字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渗透之后引发的新风险可能。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泛在互联、实施响应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和社会运行逻辑,当“数字依赖”成为每一个企业、组织和个体无可选择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个体信息主权一定程度上的让渡与共享,而数字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面临的问题。传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运行体系下捉襟见肘,数字时代的风险管理本身也成为一门潜力巨大的产业。金融本身具有价格发现、风险定价、风险转移和风险管理的本质功能属性,如何善加利用,让金融支持不仅仅停留在资金供给或资源对接的层级,而是演变成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有效工具。
在本次投融资云路演活动中以主办方身份出现的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成立于2018年,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红杉资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50余家单位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联合发起,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的协调性议事机构,旨在搭建政府、数字经济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合作平台,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对接效率,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联盟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开展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方向的宣贯和解读,开展数字经济产业、投融资、政策、法律等领域研究和研讨,构建数字经济投融资数据库、企业库和项目库,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该联盟的成立既有国家主管单位的指导,也充分吸纳了国家主权基金、头部股权投资基金和互联网生态型企业等多方力量,这次在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四川省省会成都举行系列路演,也体现了以投融资为抓手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优化数字经济协同共治的符号性意义,祝愿类似活动能够越办越好,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社会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让智能制造业、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得到充分释放,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结构问题。在个人层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改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生产、消费习惯,在虚拟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形成了新的轨迹。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以新消费、新业态为特点的数字经济更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呈现出逆势高增的特点,具备了较大幅度带动消费和就业的潜力,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促进行业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行动,贯彻落实链长负责制,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物联网四大核心产业,着力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和基础材料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全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大实验室”,推进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联合辖区高等院校着力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加快推动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实验室、福建鲲鹏产业生态创新中心、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等重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鸿蒙创新中心,打造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5万件,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培育优质数字创新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企业培育行动,每年遴选公布一批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等创新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未来领军型创新企业和平台型生态企业。编制数字经济产业图谱,制订重点数字经济产业招商目录,充分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地我市,助力数字产业发展。推进晋安湖、旗山湖和东湖“三创园”建设,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到2022年,全市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数字企业突破6家,更多龙头企业进入全国行业百强。
3.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优化新兴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福州软件园、福州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仓山互联网小镇、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推动软件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显示光电等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平台经济发展,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平台经济集聚区。到2022年,打造6个以上省级重点数字经济园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全市形成2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4.培育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实施海丝空间信息港工程,开展“一带一路”高通量卫星应用,同时拓展卫星数据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培育卫星应用服务企业,完善卫星应用服务产业链。推进达华卫星产业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卫星+”产业发展生态圈。到2022年,配合建成多级卫星数据分发管控体系,行业卫星数据应用成效显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